2006能源涨价“气”先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17:55 法制早报 | |||||||||
□本报记者申欣旺 国家发改委决定,从12月26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适当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天然气首先提价,拉开了资源调价大 幕。 老百姓
只有节省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测算,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后,每户用气居民月支出增加3元左右。这个数据,是按城市燃 气用气最大提价幅度每千立方米提150元、居民每户月均用气量20立方米测算出来的。 按照这个规模,此次天然气提价对于普通居民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但据调查,目前,并不是所有的住宅都装有管道气,很大一部分人仍然使用的是罐装的液化石油气。记者从清华液化 气站了解到,这里的液化气15公斤的82元,5公斤的32元,前来买液化气的居民表示,目前液化气还没有涨价,这个价 格还能接受,不过这两年燃气涨价太快,不知道再涨价会涨到什么地步。 北京中关村的一些居民告诉记者,气的价格越来越高,还不如用电节省,一罐液化气差不多可以用200度电了,使 用电磁炉既干净又节省。 对于国家改革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有不少居民表示,目前的价格和国际接轨,但由于购买力不同,实际支付的 价格远远高于国际水平。 天然气改革后,国家只划定一个参考价格,地方按照实际情况定价。目前全国范围的液化气价格最高在100元左右 ,最低也达到80元每罐。这个价格对于月平均工资水平高的地区尚可承受,但对于平均工资水平在1000元以下的家庭, 光能源消费一样就占到十分之一,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 化肥公司 成本骤增 按化肥生产用气最大提价幅度每千立方米提100元、生产每吨尿素耗气800立方米至900立方米测算,气制尿 素成本每吨增加80-90元。发展改革委认为,目前气制尿素企业在各类尿素企业中效益是最好的,这个涨幅可以承受。 赤天化在其公告中称,该公司所用天然气属川渝气田。如按调价价格,预计自2006年起因天然气涨价将导致该公 司产品成本增加约5000万元左右。但赤天化认为,文件同时规定,天然气出厂价格统一实行政府指导价后,供需双方要在 国家规定的浮动幅度内充分协商,并可以在规定的出厂价格基准基础上,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供应价格。因此该公司今后用气 的最终价格将以该公司与川渝气田协商确定后的供应价格为准。 目前,化肥行业在国家战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属于支农行业,因此,具体这个损失是否将由化肥行业承担,目前仍 然不得而知。 能源巨头 巨利的获得者 根据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390亿立方米。以此为基数,天然气价格上升1角,将由此增加 39亿元的收益。记者调查发现,民众普遍认为,巨大的收益是天然气涨价的直接动力。目前,主导中国能源市场的为中石油 、中石化及中海油三大能源巨头。 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2000亿立方米,因此,此次调价,即使仅仅只是1毛钱的“微调 ”,这种利润也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国家发改委在针对能源价格指出,“近年来,国家加快了能源价格改革的步伐,煤炭价格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石油价 格建立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机制,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在稳步推进,而天然气价格改革步伐则明显滞后。现行天然气出厂价格 形成机制已不能适应天然气工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势在必行。”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 强调,近期改革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的目标是:进一步规范价格管理;逐步提高价格水平,理顺与可替代能源的价格关系 ;建立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和动态调整的机制。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此次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 ,逐步提高价格,实现价格并轨。 这是此次改革的官方背景。来自民间的声音则认为,有石油紧缺作为背景,作为替代能源的天然气自然紧俏,其绝对 价格又远低于国际市场,这就为巨头们喊涨找到了充分的依据;作为价格管理者的发改委,此时提出了“完善天然气价格机制 ”的目标,也几乎就确定了天然气价格上调的基调。 但如果以国际价格为标准,认为目前绝对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作为调价的理由,并不十分合理。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法制委员会主任黄景均认为:“能源价格一方面要参考国际市场价格,但又不能完全以这个 作为标准,我们必须考虑到普通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在中国,有钱人毕竟还是少数,不考虑一般居民的承受能力说不过去,价 格与国际接轨,最后差价还是由消费者来负担的。” 对于价格机制改革的另一怀疑声音认为,按照市场定价是一个好的方向,但这种改革的前提是形成了一个竞争格局。 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仅由生产商决定,就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定价的市场化”和“竞争的多元化”,目前的价格市场化则可 能完全是垄断下的利润使然。 在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看来,根据目前国内现实情况,最适合的还是“保证企业微利原则”,即 “成本+利润”的定价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