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对待“非遗”要有健康的心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02:33 现代快报

  (孟非,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主持人,节目播出时间:每天18:50-19:50)

  上周快报的一篇报道说,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由国家文化部在官方网站上公示,作为文化名城的南京此次共有4个非遗项目入围,而同在江苏省的苏州和扬州分别有13项和7项,而南京则仅仅有4项。

  今天我要讲一个很大的命题: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因为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人在对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心态不够良好。

  联合国为什么要弄一个“人类文化遗产”呢?其基本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全世界各国人民都知道有些东西是没有国家、民族界限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因此我们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时候,最基本的前提是要具有世界的眼光,要站在人类的高度。可是情况并非如此,很多人总是以“我们的”和“不是我们的”标准来为我们做出判断。

  前不久,当很多中国人得知“端午祭”被韩国人成功申报世遗之后痛心疾首,觉得是“别人动了我们的奶酪”,我们的东西被别人拿去了。

  很多文化人写了一大堆评论文章,呼吁重视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呼吁当然不错,可是如果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去想一想,不少亚洲国家都过端午节,它被联合国确认为人类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确认和保护,一定要分是谁家的吗?这不像奥运会上的金牌是代表国家、民族的。我们申报的这个东西本来就叫“人类文化遗产”,我们都是人类大家庭的一员,用得着这样痛心疾首吗?

  再看《金陵晚报》一篇题为《南京非遗项目为何偏少》的报道,这个标题就为我们假定了一个结论———南京的非遗项目偏少。多和少是比较而言的,应该和谁比?怎么比?标准是什么?又是谁定的标准呢?好,文章自选了一个对象来比———苏州。因为苏州是项目最多的一个城市,又同在江苏省,都是历史古都,似乎就有了可比性,可是文化这东西不是GDP,不能完全用数字来说话。文章的内容给我们感觉是,苏州有13项,南京只有4项,仿佛南京就输给了苏州。文章里还有一个小标题叫“南京能稳中求胜、后发制人”。我想请问:这个“后发制人”是制谁啊?在端午节的问题上我们跟韩国人较劲,关起门来我们还跟自己较劲。以这样的心态去办文化的事情健康吗?不要把它弄成了“申报比赛”。我们来大胆地假设一下,如果我们中国人把圣诞节当自己的文化遗产去申报,你看看哪个西方国家会跟你较劲,会跟你急?这样一想,我们就应该明白一些道理了。

  说到底,我们这种较劲的根子里总是想通过这种申报“获得”一点什么。比如,借某个项目申遗成功,来提高景点门票,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应该发展,可是发展旅游业和人类文化遗产是两件不能联系在一起的事情。前者是一种经济产业,而后者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就文化保护向全人类做的承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