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见死先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08:32 沈阳今报

  ■背景事件

  今报1月8日报道,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要求,各地要继续探索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包括公立医院要建平价病房,少开特需医疗服务;对于危重病人和需要救助的病人,要坚持先救治后结算的原则,绝不允许见死不救。

  长期以来,“见死不救”时有所闻,这背后有“煮蛙效应”的浸润、作祟。著名的“煮蛙效应”告诉我们,把青蛙投入沸水里,青蛙马上就会跳出来;可是把青蛙放在冷水里,它会舒畅地游动,慢慢把水加热,青蛙却对逐渐生高的温度无法感知,等到水温达到一定高度时,青蛙再也跳不出来了。医院对“见死不救”到了“无法感知”的地步,就是长期以来水温加热的“煮蛙效应”使然。如果还任由“见死不救”继续下去,“死”掉的不仅仅是病人,还有医院,还有社会的和谐。“绝不允许见死不救”,这是国家卫生部部长的铿锵之声。这种“绝不允许”,不应该是“部长要求”,而应该是制度要求和机制管束。从本质上看,“医院见死不救”其实是“机制见死不救”,如果有一个解决“见死先救”的完善机制,也就是“见死先救”后有一条完善的“后续通道”,有一整套妥善的、可操作性强的救治费用清算方法,那么,相信哪家医院都是不会不去“见死先救”的。

  “后结算”是“先救治”的必须通道,没有“后结算”的制度安排,“先救治”就失去了可靠的通道,这看起来是“医院前门”没有救命的“绿色通道”,其实是“制度后院”缺失救命的“机制通道”。那样,要“见死先救”,就得靠医院和医生“凭良心做事”了。

  医院和医生当然需要有良好的医德,但仅仅依靠医德治不了“见死不救”之类的“医院病”。这不是说“良好医德”有什么不对,而是说它不是终极依靠的对象;因为现今的医疗服务本身已具有双重性:一是权利,二是商品。事实证明医疗服务的商品性已经无法彻底剥离,那么,对商品性的管束,就必须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和机制保障,这也就是为什么好的保障制度比医德、比医疗技术还重要的根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