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上海国际都市圈“十一五”将显现新雏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0:37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杨剑责任编辑 方梅兰

  “上海要建成我国最大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城市之一和我国最大的多功能综合性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同时,由于苏州、南通、嘉兴3市离上海均在1小时车程内,可能成为长三角内与上海互补性强、一体化程度高的‘环上海外围城市区或副中心区域’。”正值“十一五”开局,长三角各市擘画新一轮发展规
划之际,由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完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定位》的研究报告,对15市(暂未将台州纳入研究范围)的功能定位进行了阐述。

  早报:在主张“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同时,您又提出“环上海外围城市区或副中心区域”这一概念———是否意味着,这“一心一环”将构成“长三角都市圈”的新结构?

  

大上海国际都市圈“十一五”将显现新雏形

  张颢瀚,教授,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领衔的课题组完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定位》的研究报告。

  该报告提出上海应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苏州南通嘉兴应构成长三角内“环上海外围城市区或副中心区域”

  张颢瀚:“国际大都市圈”的发育都有“集聚-辐射”的阶段性过程。上海仅常住人口就有1800万,流动人口近400万,要做大经济总量、解决就业,早期的选择当然是具有主动能力的二产。二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受到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劳动力成本的约束,继续扩张已不经济,这时就要向周边低成本地区转移。提升二产层次、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必然选择。

  同时,长三角其他地区也逐渐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需要更高层次的金融、贸易等服务,特别是国际性服务,而上海最有能力提供这些服务。在这一地区经济国际化、对国际化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推动下,上海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是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国际化进程的战略选择。

  随着“十五”及以后对三产投入的加大,上海三产的后发优势将表现出来。在这样的趋势下,上海只有发展为腹地服务的第三产业,其“国际中心城市”地位才能最终形成;而其服务功能的形成,又会促进四周制造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空间的延伸,强化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

  因此,上海除要快速加强自身经济、贸易、金融与航运服务能力外,特别需要完善与长三角城市间快速、便捷的交通体系,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政策互通互利体系,以及多层面的组织协调体系,形成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一体化发展平台。这样,以上海为核心,以苏、通、嘉为外围,以现有长三角十几个城市为中心范围,并向苏浙两省、长江中上游沿江省市辐射的“长三角大上海国际都市圈”将快速隆起生成。

  早报:此前您曾提出,以上海为核心的“1小时通勤圈”是上海经济能量扩散的节点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现在进而明确以苏州、南通、嘉兴构成“环上海的外围城市区或副中心区域”是出于何种考虑?三市目前具备构成“1小时通勤圈”的基础吗?

  张颢瀚:苏州、南通、嘉兴是离上海最近的3个地级市,直线距离都在100公里范围内,又少有自己的辐射地,这是“环上海外围城市区或副中心区域”形成的天然基础。

  从发展路径看,苏州的崛起得益于接受上海的辐射。1992年,苏州至上海高速公路通车,迅速成为台商聚居地。2004年,苏州以占全国0.09%的国土面积、0.4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5%的GDP和8.94%的外贸进出口额。从今后的趋势看,制造业发展后对服务业的要求决定了苏州与上海的联系将更紧密。南通在1980年代曾被列入“苏南经济圈”,但因与上海有长江阻隔,接受上海辐射较苏州逊色得多。从经济总量看,南通已具有承接上海辐射的能力,目前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建设中的苏通长江大桥2008年通车,届时至上海仅60分钟车程———由于南通的空间承载能力强,与上海的一体化速度会快于苏中其他城市。再看嘉兴。今后,该市将参与投入1000多亿元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嘉兴绍兴跨江大桥、沪杭高速公路拓宽等基础设施。随着上海周边土地资源的紧缺,其后发优势也将显现。

  更值得期待的是,2005-2020年,长三角将建设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甬)为两翼的城际轨道交通主构架,覆盖区内主要城市。就“上海通勤圈”而言,有3条轨道交通与之有关:全长295公里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城际轨道交通线(简称“城轨”),160公里的上海-嘉兴-杭州城轨和78公里的苏州-嘉兴城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