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耄耋科学家获最高科技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2:30 三秦都市报

  昨天上午9时,全国科技大会暨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次大会是本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读《国务院关于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
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获得500万奖金。

  科普著作首获

  国家科技大奖

  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9日在京颁发。共有7项科普著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打破了科普著作无缘国家科技奖的历史。

  获奖的科普著作中,《院士科普书系》尤其引人关注。这套丛书共分4辑100本,其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约100个学科或领域,几乎涵盖当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的所有主要领域,由我国各领域著名的科学家领衔主编。作为科普创作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这套丛书在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上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对于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撑起了

  “半边天”

  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企业撑起了“半边天”,52.3%的获奖项目由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占到36.4%。

  科技部奖励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获奖企业的共同特点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建立了科研与开发良性互动机制,建立了科研开发的人才队伍和创新体系,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技术和产品,提高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我国科技奖励

  呈现三大亮点

  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在获奖人员、项目和地区上呈现出三大亮点。

  获奖人年龄结构总体趋于年轻化。获奖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到60.9%,45岁至60岁的占23%,体现出科技奖励对于发现、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回国人员在获奖项目完成人中占了较大比例,国家自然科学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有73.7%是海外回国人员,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也占到30%左右。

  获奖项目取得发明专利的越来越多,“专利”“标准”科技发展战略取得成效。

  西部和边远地区获奖项目增多,促进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叶笃正

  全球气象变化研究的开创者

  地球气温将增高,而发出这个警告的不是别人,正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大气物理研究的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叶笃正。叶笃正被世界气象组织评价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开创者”,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二十年前,几个美国气象学家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从此,人类才真正开始了对地球未来命运的关注。当时,全球变化这个事情在国际上是新的,在国内研究更是顶着很大的压力。但是叶笃正坚持下来了。

  九旬老人随身带着小本子

  叶笃正1916年2月21日生,这位九旬的老人多年来总是随身带着本子,将自己想到的问题和偶尔出现的灵感记下来,并敦促自己尽快行动。

  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处于思考的状态之中。有时,他会半夜爬起来,记下自己想到的问题,偶然闪现的灵感火花,往往是一些重大研究项目的线索。

  爱看武侠小说的科学家

  近几年,叶笃正的视力下降得很快,每天靠老伴读报来了解外面的信息。这也使他放弃了多年以来看武侠小说的习惯。他说:“我喜欢看金庸的,我感觉这个跟我工作有关系。第一,我可以松懈一下脑筋,这是第一,这个不管它。我特别欣赏武侠小说里头有一个,你看见这个人,一个很好的侠士怎么怎么样,他已经是死定了,他忽然一下子出来了,是绝路逢生。这个东西对我很有启发,就是说你做研究工作,想了半天不行了,不行了,忽然一下子出来了,这是绝路逢生。”

  吴孟超

  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

  吴孟超1922年出生,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1975年,一个来自安徽的农民找到吴孟超,远远看去患者像一个怀胎十月的孕妇。当他的腹腔被打开时,一个巨大的蓝紫色肿瘤随着呼吸上下起伏,让在场的医生感到毛骨悚然。吴孟超用了12个小时成功地切下了这个肿瘤,18公斤的重量至今保持着世界纪录。

  实施第一例婴儿肝脏手术

  由于肝脏血管密布,胆管、淋巴管都叠合交叉,患者经常因为出血过多死亡。而婴儿因为血管更细小、耐受力差,肝脏手术更是无人敢问津。1983年,一位舟山的渔民抱着四个月大的女婴找到吴孟超,吴孟超最终还是决定接下这个手术。经过5个小时之后,吴孟超从婴儿的身上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肿瘤,比婴儿的脑袋还大。

  第二天,美联社特意刊发了通栏,报道中国成功实施了第一例婴儿巨大肝脏肿瘤的切除手术。此后他又为14名婴儿切除了肝脏肿瘤,其中13例全部成活。

  对待病人像亲人一样

  吴孟超常说,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对他们要像对待亲人一样。综合一科主任沈锋教授永远也忘不了他第一次随老师查房的情景:那是一个冬天,吴孟超去给一个刚入院的农村患者查房。老师到了病房后不是直接把手伸到病人身上去探摸,而是先把手暖热之后再轻轻地撩起患者的衣服。这个动作让沈锋感动得差点掉下眼泪。

  熊猫繁育力项目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因为极大地提高了圈养大熊猫的繁殖能力,使圈养大熊猫的数量迅速增长,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专家们的研究项目“提高大熊猫繁育力的研究”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昨日上午,记者电话连线了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主任李德生。他说,这个奖来之不易,凝聚了研究中心的专家们15年的心血。

  李德生说,圈养大熊猫的繁育主要存在三大难题: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

  经过10余年的努力,卧龙基地的专家们已经攻克了这三大难题:上世纪90年代初,熊猫自然发情率为10%左右,现在人工培育发情率高达90%;目前大熊猫的人工配种受孕成功率也从过去的10%?觸20%,提高到80%;过去熊猫人工繁殖大熊猫幼崽的成活率不足20%,现在已经提高到90.32%,而且从2000年至2005年连续6年,保持幼崽的成活率达100%。

  图为去年8月22日,工作人员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育幼室观察刚出生不久的大熊猫宝宝的生长情况。

  历届全国科技大会主题

  1978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思想。

  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本次科技大会的主题是“自主创新”。

  国家科技奖五大奖项

  国家科技奖励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被称为国家科技奖的三大奖。自然科学奖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技术发明奖授予在产品、工艺、材料、系统等几方面做出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科学技术进步奖则是门类广泛的一项,包括技术开发、社会公益、国家安全和重大工程等多个领域。

  五大奖项中的最后一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那些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2000年度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领域开创的“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被国际数学界广泛应用。

  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堪称“水稻之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中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2001年度著名固体物理学家黄昆院士计算机专家王选院士,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多项成果国内首创并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2002年度计算机专家金怡濂院士,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卓越贡献。

  2003年度地球环境科学研究专家刘东生院士,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院士,神舟系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2004年度首次出现空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