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中国肝脏手术之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5:59 中国青年报 | |||||||||
通讯员 张鹏 本报记者 袁梦德 杨得志 1月9日上午,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的那一刻,密密麻麻的各种镜头对着人民大会堂主席台。记者们从取景器中看到的获奖者却是一个相当陌生的面孔———中科院院士吴孟超。
这位83岁高龄的老人,是我国医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然而,无论他的面孔还是名字,对于广大公众而言都并不熟悉。 但就是这位个头不高、面容慈祥、低调内敛的老人,已经亲自主刀为1.36万多名病人切除了肿瘤,让他们重新恢复了健康。 更为可贵的是,他尊重师长、提携后进,和自己的老师、学生们一起,携手进军肝脏外科50年,使中国的肝脏外科从一纸空白走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手术之父”。师生几代的不懈努力,换来的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健康和幸福。 面对重奖,默默奉献了一生的老人说:“生命在于贡献,而不是贪婪享受”。 “我国肝脏外科是个空白,如果你真想有所作为,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1956年春,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教授语重心长地开导自己刚刚当住院医生的得意门生吴孟超。 中国是肝炎、肝癌高发地区,但肝胆学研究长期是一片空白,直至新中国成立时,全国还没有单列的肝脏外科,肝脏手术更被视为禁区。 老师的这句话,改变了吴孟超的一生。 当晚,吴孟超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到了一本由美国人编写的《肝脏外科入门》,并和同事一起将这本20多万字的书翻译出来,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译著。 1958年,一位国际外科权威来上海考察后断言:中国的肝外科要达到国际水平,起码要二三十年! 听了外国专家的话,吴孟超当晚写下“卧薪尝胆、走向世界”八个字,压在写字台上。 随即,他和同事胡宏楷、张晓华组成“3人小组”,经过四个多月的辛苦努力,灌注出我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肝脏血管模型; 1960年,已经掌握肝脏禁区“密码”的吴孟超,主刀完成了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打破了中国肝脏外科零的纪录; 1963年,他闯入被称为肝脏外科“禁区中的禁区”,成功进行中肝叶切除手术,使我国一举迈进国际肝脏外科的前列; 1975年,他为安徽农民陆本海切除重达36斤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肿瘤大小至今还保持着世界纪录; 1975年9月,他赴旧金山参加第二十八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会上宣读论文的3名专家中,两名国际同行共做了18例肝外科手术,而吴孟超一人做了181例,成功率为91%,其中6例患者手术之后已生存10年以上。吴孟超的演讲轰动了会场,他被增补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论文被评为一等奖,世界医坛第一次对来自中国的肝外科专家刮目相看; 1984年,他成功为一名仅4个月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 1993年,他和学生一起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腹腔镜下的肝癌切除手术; …… 按照惯例,外科医生都会选择合适的时候停刀以保持名誉,但今年已经83岁的吴孟超只要不外出开会,每天都亲自上台做手术。 就在一线的实践中,他带领学生开展的肝癌介入治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病毒治疗、基因治疗等方法相继投入临床,并接连取得重大突破;他率先提出了“肝癌二期手术”、“肝癌复发再手术”、“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等一系列崭新的理念,使我国的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上世纪60~70年代的16%,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后的48.6%。 吴孟超担任院长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肝胆外科专科医院,站在了世界肝脏外科的最前沿。 本报北京1月9日电 相关专题: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