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纪实(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7:16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 |||||||||
谱写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篇章 谱写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篇章 谱写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篇章 谱写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篇章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了覆盖全省的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完善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推进综合改革,强化党政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力度,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基层服务网络建设,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新发展
(一)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十五”期间,我省妇女生育水平始终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总和生育率在1.6-1.7之间,2005年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总人口控制在9772万以内,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二)人口素质明显提高。2004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比2000年提高4年。2000年-2004年,婴儿死亡率由23.18‰降低到13.06‰,其中农村由31.13‰降低到13.27‰;孕产妇死亡率由54.15/10万下降到49.98/10万;平均预期寿命由71.5岁提高到72.8岁。(三)群众生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正在形成,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观念已基本被群众接受。我省政策生育率由2000年的85%提高到2005年的91%;多孩率由2000年的2.93%下降到2005年的1.4%。“十五”期间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稳定在90%左右。 (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共出生人口590万,比计划少生140多万,减轻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压力,有力地支持了社会经济发展。人均GDP由2000年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63.63%提高到2004年相当于全国的84%,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计划生育投入体制发生根本变化,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纳入财政预算,由2000年的人均4元提高到2004年的18.9元。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得到巩固完善,技术人员素质明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05年末,83.3%的市、88.5%的县、99%的乡建有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服务机构,县站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比例达到90%以上,全省计生服务网络承担了计划生育手术量的90%以上。各地普遍开展了育龄妇女的生殖保健服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了省到18个省辖市、市到154个县(市、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广域网,省市两级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所有县、乡建立了WIS系统。计生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村级计生管理员基本实现35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女性为主的要求。 (六)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省软硬件投入达到4000多万元,所有县(市、区)和乡镇(办事处)建立了WIS系统。已建成全省人口计生系统广域网,开通了省到18个省辖市,市到154个县(市、区)的2M光纤电路,实现VOIP通信和办公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三网一库”的建立,提高了管理与服务水平,各级人口计生部门用于决策的信息日益丰富,各级领导的决策质量不断提高,扩大了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增强了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实现了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供稿) 河南省省长李成玉亲自入户调研计生工作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孔玉芳亲临计划生育宣传现场指导工作 河南省副省长王菊梅在国家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县调研指导综合改革工作 计划生育自治村民小组议事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