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另一种“零”的突破——写在申城告别国家技术发明奖两年空缺之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8:00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任荃

  遗憾,终于画上休止符。在昨天揭晓的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五张榜单上,上海首次全面开花,一了自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的6年遗憾。

  告别遗憾,不得不提国家技术发明奖。这个代表着我国技术发明最高水平的奖项曾
是申城人民心中挥之不去的痛:2001年空缺,2002年1项二等奖,2003年空缺,2004年空缺,直到今年,上海出人意料地捧回3项二等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7.5%,怎不叫人激动!

  关注这一奖项,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原创+产业”的双重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技术发明奖是对一个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考核。“五朵金花”同时绽放的美景告诉我们,倏忽5年,上海不仅收获着由创新带来的量变,也正一步步接近令人期待的质变。

  不亚于“零”的突破

  “角逐技术发明奖难吗?”昨天,当记者在电话里询问获得本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的三位上海科学家时,听到的回答异口同声:“很难。”

  难,是一线科研人员的心里话。据了解,入选国家技术发明奖必须符合三项“硬标准”:一是属重大发明成果,创新水平高;二是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三是已经实施转化和产业化,并取得比较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这个入选“门槛”不难看出,技术发明奖不仅要求技术本身的原创性突破,还要求市场价值的最终实现。

  从往年的鲜有获奖到今年的出色发挥,申城在技术发明奖上的三块奖牌意义何在?市科委发展研究处处长刘俊彦表示,如果说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注重的是诸多创新环节中的点上突破,国家技术发明奖所关注的则是整个创新链的全程表现,论其“含金量”不亚于“零”的突破。

  历练创新无终点

  无独有偶,本年度三位技术发明奖得主走的都是一条历练创新的漫漫征程。据不完全统计,三项技术发明奖拥有14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原创是它们最大的共同点。

  领奖台上,46岁的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陈芬儿回想起18年前。那时,刚刚硕士毕业的他得知,在几十种维生素中惟独维生素H的生产被国外公司垄断。于是,他开始研究一种全新的维生素H生产工艺。由于他的发明,瑞士罗氏、日本住友等制药公司相继被迫停产或减产,我国从维生素H的进口国转为出口国。

  瞄准原创,上海正加快前进的步伐。统计显示,去年前11个月,本市共申请专利29282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806件,双双超过历史全年水平。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198件,占专利申请总数的31.4%。而在去年本市认定的602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中,89.4%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产业攻关需合力

  60岁那年,第二军医大学教授郑秀龙为了国内外第一个肿瘤放疗增敏药物放弃了退休。手捧沉甸甸的国家技术发明奖证书,年过古稀的她道不尽的不是艰辛,而是感谢。原来,在课题组最最艰难的时刻,是企业挺身而出,买下了她手中尚不成熟的研究成果,新药开发才得以延续。

  企业变得有活力了,这是科教兴市战略为上海带来的新气象。若是少了企业加盟,本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也许仍将延续以往的尴尬。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年34个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项目中,由企业领衔或参与的项目占41.2%,其中,4个一等奖一半出自企业。

  以应用为导向,产学研三方拧成一股绳,申城科技创新一派兴旺。据《2004年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披露,本市各类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已占全市总量的68.4%,R&D投入占全社会投入的54.7%,所占比重已经连续4年高于科研机构。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志前如此评价:“两个‘超50%’表明,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日益突现,上海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另一种“零”的突破——写在申城告别国家技术发明奖两年空缺之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