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叶笃正笑揽风云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8:55 每日新报

  据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这个崇高的荣誉不只是对我个人科学生涯的肯定,更是授予气象科学界这个群体的。”1月9日,我国气象学泰斗———叶笃正走到台前,接过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在媒体的闪光灯前微笑着,平静而泰然。

  ■国家至上

  “是新中国的成立召唤我回到祖国,使我有了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舞台。”

  “国家的需要,科学的前沿成为我科学探索的指南。”这是叶笃正多年治学的基本准则之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百废待兴。祖国丰富的气象资源也为叶笃正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叶笃正首先发现围绕青藏高原的南支急流、北支急流以及它们汇合成为北半球最强大的急流,严重影响着东亚天气和气候,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他和同事发现东亚和北美环流在过渡季节有急剧变化的现象。这一发现对我国天气预报有重要意义。

  ———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叶笃正通过一系列工作建立的理论,解释了大气环流中究竟是气压场还是风场为主导,这一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在天气预报业务上也有重要的应用。

  叶笃正对科学和国家发展的贡献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承认,也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世界气象组织授予的最高奖———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

  ■求实笃正

  叶笃正的学生黄荣辉院士说起他做学问的深入求实,就总要提起两年前的一件事。“我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建了一个气象观测站,当时87岁高龄的叶老一定要亲自到那看看。观测站条件艰苦,盛夏中午的高温将近60摄氏度,可叶老不光考察了观测站,还不顾劳顿进了罗布泊。”

  黄荣辉院士记忆中的片段就足以证明叶老的言传身教。“他一向治学严谨,写文章从来不用大字眼。有一次我起草的论文里用了‘叶笃正发现’这几个字。给他审改的时候,叶老马上说,‘文章里不要用大字眼吓人。我的一个观点,又不是科技上的重大发现,改成‘叶笃正指出’。”

  “大师的学风和为人,正如同他的名字‘笃正’,求真求实求正,有科学家的良知和为人师表的风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王会军道出了叶笃正治学的真谛。

  “我最不喜欢唯唯诺诺的学生。你说什么,他都说‘对’‘好’。总把‘某某说的’挂在嘴边,这样的学生不行。我喜欢敢对我说‘不’的人,并且能讲出自己的道理。”叶笃正教育学生不要迷信权威,“说‘不’的学生好,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我也能从他的思想中受益。”

  ■创新不已

  “谁说老人不能创新?”王会军所长的一句话扭转了记者根深蒂固的观念。不只是年轻的科技工作者,90岁的叶笃正也在科技创新的路上“飞奔”。

  全球气候变暖对叶笃正来说是涉及气象学、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综合课题。“全球气候变暖,究竟人类活动对大气和地球影响如何?人类将如何适应这个变化?怎样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应对变化,国家、政府、企业、个人分别扮演何种角色?”

  “人类有序活动”概念,在叶老一连串的问号中应运而生。他组织领导我国气象学界开始针对气候变化展开研究,并积极参加全球变化科学组织的创立。“地球上生存的每个人都要理解这个问题。这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共同要面对的。”

  叶老耄耋之年仍然俯身科技前沿,进行前瞻性思索。对学问孜孜以求,对国家赤胆忠心,对人类前途深邃洞察,是叶笃正创新的动力源泉。

  “科研不能光靠个别人。为探索地球大气的奥秘,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研究,发挥团队精神,大家一起往前闯!”叶笃正讲到这里,把手臂在空中一挥,向青年人发出了召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