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富而思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9:11 海峡网-厦门日报

  ——随市领导到街道调研札记

  年终一算账,思明区的家底更殷实了:2005年,区财政总收入达45个亿。区级财政收入,居全省之首。区委书记裴金佳喜上眉梢:财力增强了,可以为老百姓办更多事了。谈到财源,区长郑云峰同样喜从中来,不过,他也略带神秘:人家问我们,广辟财源的奥秘何在?我说,就是十加一的积极性。何谓十加一?也就是这个区有十个街道,2005年,有四个
街道财政收入超过四个亿,还有一个接近四个亿,另外五个,也不甘人后,摩拳擦掌,都想超越对方。十个街道,加上区本级,积极性都有了,蛋糕再做不大,就没道理了。

  思明区在算账,湖里区也在算:过去岛内四个区,湖里不是很在意“比”,因为,比来比去,湖里都不会成为“尾巴”。现在呢?不同喽,岛内只有两个区,不是居首,就是殿后。殿后不好受。当然,两个区,区情有别,不好一味地以一种标准去衡量。湖里区就说,思明区是老商业区,店铺多、底子厚、人气旺。嘴上这么说,湖里区还是铆足劲在干、在赶。区委书记何清秋说,思明有四个街道财政收入超过四亿,我们也有两个。我们的湖里街道财政收入就达五亿五,居全省之首。区长李栋梁也信心百倍:湖里是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湖里没有理由落伍!

  两个区都在算账,都在比较。比来比去,都认识到街道工作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就在两个区算年终账之际,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同志到两个区的八个街道调研来了。那三天,淅淅沥沥,鹭岛下起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雨。气象部门说:厦门已经三个多月没下雨了,冬雨贵如油啊。街道的干部也发自内心地说:真是一场及时雨啊。

  三天的调研下来,何立峰同志深有感触:厦门的街道干部,素质高、精神好、干劲足、作风正,厦门发展的基础牢靠。他一再叮嘱记者,要写一写厦门街道的发展经验。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记者写下了这组札记。

  【 飞地生财 】

  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

  读者朋友一定还记得:去年五月底以来,《厦门日报》用了相当的篇幅,发表了五篇长篇通讯:《狂飙突进》、《高歌猛进》、《扬鞭奋进》、《铁流勇进》、《扬帆前进》。

  这些文章,涉及四组数字:火炬(翔安)产业区,将建通用厂房130万平方米;同安工业集中区,将建通用厂房200万平方米;软件园二期,将建140万平方米研发楼;厦门汽车工业城首期占地17万平方米。当然,远不止这些,比如与小金门遥遥相对的观音山商务运营中心,建筑面积也将达90万平方米。想像力丰富的郑云峰给了运营中心一个寓意深远的叫法:开门见金。

  这一切,就像一个平静而优美的魅境,等着我们去追寻,去拥有,去享受。

  然而,也有人投来疑虑的眼光:如此大面积的通用厂房,哪来如此大批量的项目?

  思明区开元街道党工委书记林文良,这些天笑得很开心:这个街道2005年招商引资完成合同外资1250万美元,内联项目注册资金也近5亿元。这些项目已全部落实到位。用老林的话说:以前他们可不敢这样甩开膀子干。因为,过去往往心底无数:项目有了,“扎根”何处,成了大伤脑筋的事。乍一看,就觉得中华街道党工委书记赖晓明是个老到的街道干部;果然,一谈到2005年的工作,她就如数家珍。不过,谈到最多的,还是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飞地”经济的决策。她说,中华街道仅1.4平方公里,以前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可再怎么做,也做不出啥名堂。现在好了,市里在去年短短的半年时间,就以狂飙突进的态势,掀起一个又一个发展工业热潮。这为岛内街道的发展搭建了一个生财的平台。

  市领导所到之处,听到的都是各街道对市里发展“飞地”经济决策的一片叫好声。这种叫好声是发自内心的,丝毫没有丁点杂质、做作。在湖里区殿前街道,党工委书记梁国富谈起飞地生财,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用何立峰同志的话说:“梁国富两眼炯炯有神啊!”

  市里的决策,给基层的发展拓宽了空间,注入了活力;基层的干劲,给市里的谋划提供了根据,传输了动力。

  “激动激动,一激就动。”对“激动”作如此解释,有点望文生义,但却入木三分、生动形象。只是在这里,“激动”是双向的、是互动的:有上头“激”下头,也有下头“激”上头。

  也正是这种双向的“激动”,才演绎出厦门经济特区创建以来难得一见的震撼人心、气吞山河、造福后人的大戏活剧!

  如果还有谁对飞地经济决策的正确性,依然心存疑虑,那么,不妨请他聆听一下基层群众的心声,触摸一下基层发展的脉动。

  【 借脑发财 】

  有一本书,叫《山坡上的中国》,书中有段话说:中国的发展进程,正处于一个“山坡上”状态,一个超越了谷底,但离制高点乃至顶峰,依然遥不可及的状态,稍不留神,就会停止、回撤或者被其他超越者甩开。

  处在“山坡上”,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回去,意味着跌入山谷,甚至粉身碎骨。但是,我们的一些人,依然逡巡于多年前我们出发时的谷底。

  到了对这些人棒喝一声的时候了:在全球化的今天,已没来时路,只有向往巅峰,才能看见日出。

  但是,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知识。在金山街道办事处调研时,听说办事处主任吴智明是经济学硕士,何立峰同志特别高兴。他一再叮嘱街道干部,在信息化时代,对知识的追求,要“捷足先登”,要加强学习,要学会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领导市场经济。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还是再回到开元街道。让林文良感到骄傲与自豪的是,这里可谓“藏龙卧虎”。他的本子里不仅记有辖区的大中型企业的电话号码,更记有这些企业首脑的电话号码。准确地说,这些企业的首脑住在哪里,有什么专长、爱好,他都一清二楚。他经常往这些企业家办公室跑,甚至往他们家里跑,当然,他说是上门为他们提供服务。但更多的时候,他是登门虚心向他们学习,登门请他们当街道的顾问。现在,开元街道聘请了30多名企业老总、30多个社会中介机构、20多名社会知名人士担任街道招商顾问。用他的话说,这叫“借脑发财”。

  【 以特聚财 】

  特,就是特色。

  一条老街,浓缩一个城市的历史,记载了城市的悲欢离合。漫步中山路,感受鹭岛呼吸,另有一番滋味。

  小巷弯弯。我们一行走进中华街道办事处,进去,出来,都拐了好几个弯,都不是同一条巷子。同行开玩笑说,若没人带路,非走错不可。

  赖晓明毫不讳言:看到厦门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最怕被边缘化。新的社区,新的商圈,给中华街道带来新的压力。不过,有压力,才有动力。她说,2005年,是中山路“起死回生”的一年。若要说感谢,一是感谢领导,二是感谢媒体。省市领导都对激活中山路寄予极大的厚望。何立峰同志等多次到思明区,与基层干部群众商讨“老街焕新颜”的对策,从步行街,到LED夜景工程,一个一个创意,得到市民的追捧,中山路岂止是“起死回生”,简直是“活力四射”啊。媒体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关注中山路的发展。厦门日报社发起的“城市购物狂欢节”开幕式、闭幕式,都在中山路举行。闭幕式那天,恰逢西人节日——圣诞节“平安夜”,中山路盛况空前。记者觉得,这时候的语言描写,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只好用“全厦门的人都来啦”作为文章的标题。

  湖里街道办事处常务副主任钟伟东,看上去更像一名学者。他思维缜密,对湖里街道的特色条分缕析:我们的特色,我们的优势,就是“港口”。即要大力发展以疏港路为主线的物流、港区经济,加强与港务部门的互动,形成港区服务网络,形成物流产业带,真正做到以物流促发展。

  林文良也对开元街道以特聚财充满信心:禾祥西路特色商业街、湖滨南路电子数码街等,是开元街道新的经济增长点。

  【 规划求财 】

  湖里区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外来人口多。仅从我们走访的四个街道看,就非常明显:禾山街道常住人口1.8万多,外来人口达8万多;殿前街道常住人口2.7万,外来人口达14万多;金山街道常住人口1.9万,外来人口达4.2万;湖里街道常住人口达7.6万,外来人口达10.2万。

  外来人口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者、生力军,我们要时刻把他们的冷暖挂心头。更重要的,不能把外来人口看成是压力,如果从纯经济的角度看,外来人口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市场,关键是我们是否善于规划。

  站在殿前街道办事处大楼,透过窗口,下面便是车流滚滚的福厦路,而对面就是一排排的餐饮店,梁国富说:这里是外来人口最活跃的地方。对此,何立峰同志感慨万千:14万啊(指殿前街道外来人口)!14万是个什么概念?等于一个中等县城的规模啊!这其中,孕育着多大的商机啊!当然,关键是规划。规划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先谋后动。比如,如何建好外口公寓,如何建好商圈。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榔头,那样形不成规模,形不成气候。规划好了,财源滚滚啊。那就不是金包银了,而是金包金了。

  在金山,在禾山,在湖里,我们一走进去,就见桌面上都摆着这些街道《“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对经济工作乾坤在胸的何立峰同志,拿起《纲要》在手中一掂量,显得特别高兴:“不容易嘛。像模像样的呀。可见,你们已注意到规划的重要性。当然,关键是落实,不能光停留在纸上。”他特别指出,今天的城市,已不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地理单元,而是一个由政府、企业、市民以及空间等多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生命体。湖里区的几个街道,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由农村向城市转变,这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嬗变,而革命的过程,嬗变的过程,是个长期的过程,艰巨的过程,甚至是痛苦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有超前的规划意识。

  【 科学用财 】

  工业化,城市化,对既有社会经济关系冲击所产生的矛盾与摩擦,必然与日俱增;因而,中央高层不时提出一些针对性很强的对策思维,如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循环经济、以民为本、依法治国等等。

  而要将这些思维付诸实践,需要真金白银。用一句通俗的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又是万万不能的。

  数据是枯燥的,但数据又是最具说服力的。殿前街道,去年支出1000多万,用于街道和社区的综合治理、文化设施、卫生教育等;湖里街道去年仅发放优抚金和补助款就达400万以上,补助对象1.5万多人次;开元街道去年支出保障金150来万,用于近5000户低保家庭的生活保障;即使像中华街道这样的“富”街,也同样有两千多户的困难群众需要政府的救济,他们去年用于这方面的开支也近300万元。

  何止是弱势群体的压力!正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必然导致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化带来的压力日益增长,如管理资源的匮乏、社会矛盾的突出、城市环境的恶化等严峻的社会问题都会接踵而至。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要学会“弹钢琴”。也就是各项工作要井井有条,不出现乱套,要奏出和谐之声,悦耳之音。

  这是何立峰同志一再告诫街道干部的。他说,一般说来,GDP、投资等,都被视为目标;其实,它们与其被视为目标,不如说,更应被视为手段——一种用来达到更高目标的手段,这个更高目标,就是生活品质、环境品质、文化品质。

  街道的干部也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财力增强了,才能既顾及“硬件”建设,又顾及“软件”建设。他们有时真的像优秀的“钢琴家”,不仅要考虑到,有没有足够的就业机会、住房、学校提供给进城的农民,考虑到交通设施、污水处理、城市供水等基础建设是否健全,还要考虑到文化设施的修建、生态环境的投入、人文景观的营造等。

  上个月29日下午,是市领导调研的最后一天。当我们从湖里街道办事处出来,已是暮色四合,但见大街小巷,霓虹闪烁,五光十色,车水马龙,好一派繁荣景象。

  此时,我在脑际写下这么一段话:有人说,厦门人幸福快乐;也有人说,厦门人小富即安。说厦门人幸福快乐,那是当然的,但说厦门人小富即安,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厦门人知道,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快乐不会一劳永逸。幸福与快乐需要去把握,更需要去创造;如果不去创造新的幸福和快乐的增量,那么,幸福的池塘终会枯竭,快乐的大树终会枯萎。厦门上下,已形成共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进程,就是创造新的幸福与快乐的增量的进程。所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厦门人,富而思进!

  (标题书法作者:谢水墨)

  ■本报记者 李泉佃

  (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