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职场观察:人才高消费怎成就业“门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9:46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对博士生“敞着门”,对本科生“留一扇门”,对专科生“紧闭着门”,若是中专生以下,就怎么也“不开门”了——

  在人们的观念中,高学历者是就业市场上的“宠儿”,炙手可热。求职者如此,用人单位更是这样。这种人才高消费的错误信号,直接导致了人才培养和使用上的盲目攀比,已经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惟学历的传统观念一直影响着人们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导致了众多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片面追求。于是乎,空壳文凭横空出世,假文凭大行其道;让他人代学,请“枪手”代考已司空见惯;还有些人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制假买假。

  实际上,文凭仅仅是一种学习经历的证明,它只能反映人的部分能力。受教育程度高,并不意味着素质和能力就一定高;自学成才的大有人在,高学历低素质的也不少。毋庸置疑,“高学历即人才”的评价标准,已经成为人才队伍建设中严重的硬伤。

  违背科学人才观

  人才高消费表面上看是重视人才,实际上是在糟蹋人才,是对人才极大的浪费。诚然,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应该摆上重要位置,但绝不意味着人才高消费将成为时代潮流。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千百种,而不仅仅是高学历的人才。

  其实,在国外也并非学历越高越吃香。据《华盛顿邮报》的一项调查,94%的美国招聘广告是没有学历要求的,而我们的人才招聘广告的标准文本却是“35岁以下,硕士以上学历。”人才高消费几乎成了就业的“门栓”:对博士生“敞着门”,对硕士生“开着门”,对本科生“留一扇门”,对专科生“紧闭着门”,若是中专生以下,就怎么也“不开门”了。

  事实上,人才高消费严重违背科学人才观,加剧了重学历、职称,轻能力、业绩的不良倾向,是人才管理中的一种错误导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人事相宜”,讲究的是人与岗位的匹配;而人才高消费则不讲职位分析,人与岗位的配置缺乏科学性。

  警惕“高学历、低就业”

  人才高消费,引发了高学历教育过热。1998年以来,全国研究生就读人数年增长约2万人,在一些大学,在校研究生、博士生的数量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目前我国博士生的数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也把考研、读博当成了就业保险箱。

  毋庸讳言,人才市场既然称其为市场,就必须遵循客观价值规律,服从于供求关系,即供过于求则贬值滞销,供不应求则升值畅销。当高学历人才生产过剩时,危机也就不远了。更何况,从根本上来说,社会正常的人才需求结构永远都是金字塔型的———高学历、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只可能做小小的塔尖,而应用型人才必定是庞大的底座。

  据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2005年发布的一项人才需求状况报告显示,目前,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实用型人才为主,明确提出学历不限的占到总需求的18.99%;需求学历最多的层次是大专学历,占总需求的37.86%,相比之下,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仅占总需求的1%。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