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市民痛斥自行车偷盗 政协委员建议建立长效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10:14 龙虎网

  【龙虎网讯】“在南京,如果哪一家没丢过自行车,恐怕要悬赏才能找得出来。”这是南京政治学院一位教授的名言。提起自行车被盗的经历,不少读者都有一段既辛酸又气愤的经历。自行车如何不被偷,是目前南京居民最迫切希望解决的治安问题。

  5年20辆自行车被偷

  “如果一个人没丢过3辆以上自行车,那他肯定不是地道的南京人,或者来南京时间不长。”家住建邺区南苑的王先生说,这绝不是歪理,从2000年到2005年,他们一家三口共丢了20辆自行车。

  “我家已被偷得麻木了,起初自行车被偷,家里人都积极地去报案,但一直没有结果,此后自行车再被偷,就再也不会报案了。”王先生的女儿告诉记者。据介绍,王家被盗的20辆自行车中,有12辆是在所住的南苑小区被偷的,4辆是在新街口的单位门口被偷的,3辆是在新街口的超市和商店门口被偷的,1辆是在南湖一家银行门口被偷的。

  失主认为报警不管用

  家住来凤小区仓巷的阮先生去年丢了3辆自行车,他说,小区里自行车被偷已是很普通的事了,甚至有一天连续十几辆自行车被偷。而来凤小区内有一户“

状元失主”,三四年内被偷了40辆自行车。手机号为137707×××19的陈先生发来短信说:“我都被偷了6辆自行车,起初我还去报警,但现在我已经麻木了,反正报警也没用。”在新街口某单位当中层干部的戴先生这一个星期接连丢了两辆自行车,都是在单位门口。戴先生恨透了小偷,但他从来没想过报警:“报警根本就是浪费时间,自行车不可能找回来的。”

  市民呼吁警方加大打击

  记者在采访中,多数失主都呼吁警方要加大对偷车贼的打击与处罚力度。电话号码为5262×××4的市民刘先生认为,警方一定要加强对小区的管理,和物管、业主委员会多多配合,多搞些带锁车棚。手机号为139147×××46的许先生认为,交警要多多上路查验,对于不能提供车辆来源证明的,应一律扣车扣人。家住秦淮区大明花园的朱先生希望2006年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派出所能更加务实地工作,力保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小偷频盗自行车三大原因

  车辆被盗特别是自行车、电动车、

摩托车被盗是一个老话题。随着年关的临近,各种车辆被盗又进入一个高峰期。车子放车棚被盗,放楼道被盗,夜间被盗,大白天也被盗,加一把两把太平锁还是被盗,百姓深恶痛绝,怨声载道,大有防不胜防之感。民进南京市委委员、建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科室主任倪晓寅提交了“打击自行车偷盗”的提案,她认为自行车偷盗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黑车市场的存在。车辆盗窃者大多是无固定工作、无固定居所的流动人员,南京成千上万、相对容易得手的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成了他们谋生或致富取之不尽的源泉。这些车成品可就地处理,如江东门、堂子街等旧车市场仍有地下买卖。一经拆零,又可分包运往苏北、安徽、山东等地,重新组装,根据车的品牌、外观新旧,再几十元、几百元不等地卖出。

  二是废旧品收购站助纣为虐。随着

钢材价格的上涨,铝合金4元一公斤,废铁2元一公斤。目前两只铝合金钢圈可卖到10元左右,一副车架可卖到30元左右。无本之利,高额的回报,强烈地吸引着偷盗者们。

  三是执法管理的相对滞后。公安、市容等部门对这一现象的打击不可以说不努力。近两年的“打黑”专项活动所调动的警力人员也是相当可观的。但问题是这些都是短时的权宜之计,社会方方面面的矛盾问题,分散并牵制着他们的精力,警力配置与社会的需求严重不符,很难做到合理兼顾。打黑活动时紧时松,风头一过,盗窃者又卷土重来。同时,对这些人处罚量刑的过轻,也使得这些人心存侥幸,抓住大不了罚点钱,判个一两年。抓不住就算“我”净落。

  委员建议重典惩治偷车贼

  倪晓寅委员建议:一、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车辆被盗究竟归谁管?如何管?应从根本上解决。有关部门应组织一支专业的稽查队伍,定岗、定编、定人,重点在查找和取缔黑车市场以及切断黑车交易操作流程链上下功夫。二、加强对废品收购站的监管力度。对与偷盗者同流合污、帮助销赃的,保持强压态势,重典惩治。三、与社区合作,建立封闭式车棚。没有封闭的车棚,也应加强改造,做到专人看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