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抢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14:48 深圳晚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抢救

  今年我市将全面铺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呼吁市民积极“报料”

  去年,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传将被韩国申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消息传出引发举国震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提上文化部的议事日程。记者近日从市文化
局获悉,今年初,全市将全面铺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继而对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抢救。

  市文化局通过本报向深圳市民呼吁,希望市民报料,发掘承载了深圳本土历史与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时向文化部门反映。

  ■初步摸底

  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福田区下沙村每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大盆菜”在深港澳一带享有盛名,每年正月十五月圆时,旅居海外的下沙籍乡亲纷纷返乡,祭祖省亲,与家乡父老同吃“大盆菜”。据当地人讲,元宵节吃“大盆菜”这一具有浓郁南粤风情的民俗,从南宋流传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

  据已经掌握的情况,深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和内涵十分丰富。沙头角的鱼灯舞、南澳的水上迎亲舞、福永的醒狮舞、沙井的粤剧、龙岗的舞狮曾被评为省和国家级的“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曾到基层进行民俗调研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杨宏海说,“深圳的民间歌谣种类大大超过‘山歌之乡’的梅县”,他举例如盐田的哭嫁歌、哭丧歌等;民间舞蹈如鱼灯舞、麒麟舞,醒狮舞;民间工艺以大鹏凉帽为代表。

  原市博物馆馆长黄崇岳提出以客家、广府、沿海三大文化区域来对深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客家文化如客家山歌,广府文化如万丰粤剧,沿海文化如下沙村“大盆菜”、南山的开丁节、天后庙等天后文化,都是深圳历史的鲜活见证。

  由本报发掘报道的“大鹏军语”也颇受专家关注。黄崇岳指出大鹏军语由客家话、广府话、北方话等多种方言杂糅而成,作为深圳独特的民间方言,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大鹏军语堪称语言的“活化石”,会说这种语言的人越来越少,濒临灭绝。

  ■抢救原因

  部分遗产遭到破坏濒临灭亡

  为什么要在深圳一个年轻的城市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大规模普查,进而保护和抢救?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委员、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高度评价了深圳进行普查的意义,他认为通过普查不仅能确定一个地区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和形态、蕴藏情况、传承脉络等,还能发现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而又独具天才的讲述者、传承者、表演者,记录或录制流传了千百年、影响着民众生活和群体社会的民俗事象。

  一位专家忧心忡忡地说:“深圳的哭嫁歌、哭丧歌等民间歌谣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会唱的老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乌丙安强调,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灭亡,因此,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

  在市文化局近日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民间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我市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崇岳表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一样,都是深圳文化在源头上的根,能促进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家园感。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为理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消除本土和移民文化的隔阂、冲突,建设和谐的城市文化氛围,丰富深圳的文化内涵有极大的帮助。有学者感叹,深圳终于在21世纪注重抢救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采取措施

  开展普查申报第二批名录

  据市文化局社文处负责人介绍,市文化局已成立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专门负责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组织与实施,同时向市财政部门申请了专项经费。此外,市文化局去年邀请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来授课,130多名基层文化馆站的学员参加了普查培训,各区相继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为完成文化部部署的2008年底全面完成普查的目标,市文化局近日下发《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2006年底或2007年上半年结束,同时还制订了3年的实施规划,集普查、保护、申报于一体,从而保证了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质有量有序的进行。

  虽然此次选送全国的鱼灯舞落选,但由盐田区沙头角选送的表演《鱼灯舞》和龙岗区南澳的《水上迎亲舞》,在市文化局的组织下,在广东省“2005岭南民间艺术汇演”均摘取金奖,表明深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还是深具潜力的。此外,市文化局将在此次普查的同时,继续于2006年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专家建言

  组织节庆合理开发立法保护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民间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对如何保护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献计献策。广东省民俗学会会员廖红雷表示,可以将某些民俗发展为节庆,名头越小越好记,如水上新娘节、舞草龙节等,并组织民间民俗艺术团体将观赏性民俗搬上舞台。在组织民俗节庆方面,廖红雷指出要打造深圳的民间文化节庆,如举行“客家文化周”、“广府文化节”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续开发方面,杨宏海指出可以考虑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在深圳推进文化产业向第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进程中,将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产业的有效资源。王为理也表示赞同,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之间可形成良性互动,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

  在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方面,王为理指出,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设施,在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对致力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或个人要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如减免税收等,同时在立法上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杨宏海则表示保护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市相关文化部门、社会各界及民间社团等单位,形成合力,有效分工,合理运作;同时健全各类民间文艺机构,加强对深圳民俗文化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其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