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得之言:春运难题背后是发展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15:04 金羊网-羊城晚报

  梅友

  2006年春运尚未正式开始,火车票已经成了市面上最紧俏的“商品”。在广东,电话订票“开张”三天卖出45万张;在西安,大批学生冒雪排队买票;求票甚至延伸到了网上,新浪网专门为此开通了“票务信息论坛”。

  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若干天里,“票”仍将是最热门的话题。短时间内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再发达的交通系统也难以承受。故有“春运难,难于上青天”一说,春运,成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乐章里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春运难,难在非常态的人多导致暂时的运能紧张。正是由于暂时,扩大运力并非解决春运难题的好办法———假如以春运高峰期的人流量来配置铁路、机场、汽车的数量,必然造成资源在平时的大量浪费,在经济上得不偿失。

  近几年来,颇有一些学者呼吁改变中国传统的回家过年的习俗,即一家团聚可在一年的任何一天,而不一定是除夕当晚;这样一来,“旅客行为”就会得到调节,春运大军可以得到分流。这种说法,看似有些道理,其实很难实现。根深蒂固的春节团圆的习俗,怎可能说变就变?

  春运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运输,在相当程度上是人口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大规模流动。据有关部门统计,春运大军中,有1/2以上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另外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因为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差异,才会有大量农民离乡背井出外务工,才会赶在春节之前千里迢迢回家过年。往年的订票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年前从广州出发最紧张的路线是往四川、重庆、河南方向的,而年后最紧张的又是从这些地方往北京、上海、广州方向的。同样的道理,正是因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才会出现一年四次的学生回家、返校的浪潮。

  隐藏在春运高潮背后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也就是“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重点解决的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

  父母在,不远行,中国人有着浓厚的乡土观念。比方说,如果长沙能够提供和广州同样数量、质量的工作岗位,大多数湖南民工不会再奔广州而来;假如重庆能有北京一样发达的教育资源,西南地区的学生们也不会再选北京的大学。

  因此,要解决春运难题,根本还在于解决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假如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能够逐渐缩小,春运的喧嚣也会一点点消退。毕竟,人员的无谓流动,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晓航/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