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台湾问题专家谈2006年两岸经贸发展中的新变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15:05 中国新闻网

  (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陈水扁借元旦文告作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大陆经贸政策宣示,是去年紧缩与管制两岸经贸交流“七点结论”的延续,此一政策思维,将会受到来自岛内外、党内外更大的压力。尽管2006年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预期将因此大打折扣,但台当局仍会在经济发展
与政治需要下,向现实妥协,还会逐步开放两岸经贸往来。

  新年伊始,陈水扁便提出所谓的“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两岸经贸政策新思维,标志着台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正式走入“重管理、轻开放”的管制时代,将为未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设置更多的障碍,2006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将出现新的变量。

  去年七点结论的延续

  其实,陈水扁提出的“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大陆经贸政策,并不是新思维,也不是新作为。去年初,台湾当局便以大陆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为借口,迅速达成所谓的“因应两岸政经新形势七点结论”,主要目的是规范与加强管制两岸经贸交流,以增强民进党对大陆经贸政策的主导权,主张两岸农业及服务业等相关议题的协义磋商,应执照WTO的规范及机制进行;将“台湾优先”视为“台湾的经济命脉”,强调“不能一味开放,而忽略了最根本最重要的有效管理”,表明“管理”成为台大陆经贸政策的主轴。日前,陈水扁的元旦讲话只不过是原有旧思维的重复,“积极管理,有效开放”与“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没有本质的区别,关键看怎么做,区别只在于陈水扁借元旦文告正式表达了这一立场。

  然而,陈水扁去年主导提出的“七点结论”,还没有完全否定既有的大陆经贸政策框架,在结论重申将继续坚持“和解不退缩,坚定不对立”的原则,及“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大陆经贸政策。“行政院长”谢长廷当时也明确表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大陆经贸政策不会改变,“戒急用忍”不会“还魂”。此举显示,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虽然确立了以收缩与管制为主的框架,但也认识到要完全禁闭是不可能的,无法完全关闭两岸经贸往来的大门。

  强化紧缩与管制措施

  台当局对两岸经贸往来的紧缩与管制,自去年以来,一直在积极推动,未来仍会延续这一做法,管制可能更多。去年年初,台当局以大陆出台《反分裂国家法》为借口,将原规划开放的一系列大陆经贸政策措施予以暂缓或延后,主要包括:一是暂缓开放放宽8英寸晶圆项目投资标准(技术制程从0.25微米放宽到0.18微米)、半导体后段的测试与封装业、小尺寸面板(TFT-LCD)及石化业上游的轻油裂解等产业赴大陆投资。二是暂停台“外贸协会”原计划的拓销大陆市场及参展活动,撤销北京科博会台湾精品馆展览。三是原已放宽的大陆商务人员赴台、引进大陆高科技人才与扩大大陆产业技术范围等政策不再积极推动。四是暂停扩大两岸银行、保险业等服务领域业务往来与以“试点方式”在机场与港口等特殊地点开放兑换人民币业务的计划。五是原来积极推动的“货运包机”延后。六是开放大陆资本进岛的政策规划告停。

  去年7月,陈水扁再次表示,“我们绝对不是大胆西进,或者无条件的全面西进,而是要在‘有效管理’之下,才有所谓的‘积极开放’,若做不好‘有效管理’,我们宁愿不再继续开放。”他还强调对敏感高科技与涉及公权力的部份更坚持强硬立场。此言再次引起外界对台湾当局大陆经贸政策的关注。国亲两党认为这是当局大陆经贸政策的紧缩,是“走回戒急用忍锁国老路”。然而,台“陆委会”却认为陈水扁的说法“并非紧缩政策宣示”;台“经济部”表示陈水扁是希望“有效管理做得更好”,因此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显示出台有关部门未对陈水扁的紧缩政策完全认同,并尽可能在陈水扁政策宣示下争取一些可能开放的空间。

  去年底“三合一”县市长选举期间,陈水扁再次公开扬言,若泛蓝大胜,大陆经贸政策更紧缩,言下之意是要表明民进党胜选,大陆经贸政策才会开放,显然有选举策略考虑用意。结果,民进党在选举中大败,外界再次对陈水扁大陆经贸政策是否会紧缩表示了高度关注。然而选后,陈水扁一直未对大陆经贸政策明确表态,“陆委会”与相关财经部门官员均表示现行大陆经贸政策不会改变,不会紧缩。外界也普遍期待陈水扁在民进党处境困难之时,能够走出一条符合台湾经济与政治现实、更加开放的大陆经贸政策,为民进党的发展寻找新出路。然而,陈水扁的元旦文告,与民众的期待相反,陈水扁在坚持走“公投制宪”的台独战略下,坚持继续走更加保守、严格管制的大陆经贸政策。尽管陈水扁此举引来外界一片哗然与强烈不满,他的立场依旧强硬,再度表明“做不好管理,宁可不开放”的坚定立场,可以预期在未来陈水扁两年的任期内,将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设置更多的障碍,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发展与直航仍难在短期内实现。

  严加管制给经贸降温

  在陈水扁加强管制的大陆经贸政策基调下,去年以来,台湾当局加大对资金与技术流向大陆的管制,以及对个别台商的施压,遏制台商大陆投资,为两岸经贸热降温。具体表现在:

  一是通过司法与行政手段打压台商。一年来,台当局采取一系列针对所谓“违规”在大陆投资台商的打压措施,除对中芯国际总经理张汝京采取500万元新台币的罚款及要求在六个月撤资外,台司法部门以联电(联华电子公司)违规投资大陆和舰科技公司,大肆搜索联电公司,限制和舰科技公司董事长徐建华出境,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另外,台“经济部”要求台积电公司与中芯国际就侵权事件达成和解涉及的专利技术转移事项提出申请与说明,对公营企业台肥公司赴大陆投资一事进行调查。

  二是加大对台商资金调度与税务的查稽。除税务机构未来可调阅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的客户资料、加大查税力度及防止资金外流外,实施“移转订价查核准则”,严禁企业通过境外金融中心转移资金与逃漏税,以有效掌握台商从事两岸贸易的资金与账务往来情况。接着,台“财政部”首次公布“台商赴大陆投资精算税率”,加强对台商投资缴税问题的管理。

  三是对新的台商投资案采取变相施压或为难手段。台当局要求奇美电子公司对大陆小额投资案补办手续,策略性要求力晶与茂德等企业的大陆投资计划延后,企图尽可能的放慢台商赴大陆投资行动。

  四是加紧制定《敏感科学技术保护法》。台当局开始以法律形式,加强对技术转移大陆的管制。在台联党提出制定“科技保护法”后,台“行政院”审订并通过“敏感科学技术保护法草案”,拟对涉及安全及公共利益的敏感科学技术采取“原则从宽,审查从严”的审查管理机制,并加大处罚,对未经许可输出或公开敏感科技者处罚金额由原1,0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新台币,严重者最高罚金可达4,500万元,并处以十年半刑期。

  日前,在陈水扁“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政策基调下,尽管内部对这一政策仍有不同意见与主张,但“行政院”院长谢长廷为了岌岌可危的权位,还是尽可能地配合陈水扁这一政策思维,迅速召开相关部会首长会议,并达成六项初步结论,向陈水扁汇报。其主要内容包括在维持台湾利益和台湾主体性的前提下,处理两岸经贸政策和原则不改变,两岸经贸政策不是讨论松绑或紧缩的问题,而是各部会必须提出和落实具体有效的管理方式;推动《敏感科技保护法》的立法工作;针对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旅游、陆资来台与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及对大陆投资等,各部门必须积极提出“有效管理的对策才可开放”。其中似乎透露出,行政部门名义上在落实陈水扁的“积极管理,有效开放”思维,实际上仍是在建立管理制度的同时寻求新的开放途径。未来动向,值得观察。

  岛内政策争议更激烈

  陈水扁元旦文告中对大陆经贸政策紧缩与管制的宣示,不仅让岛内工商界与外商大失所望与无奈,他们再次表达了强烈不满,同时在台当局内部各部门也出现不同意见,财经部门对陈水扁的说法持保留看法,侧面强调陈的说法不是紧缩,只是加强规范。

  事实上,为了改变执政当局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上的被动地位,缓和工商界压力,财经部门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提出一些新的开放政策建议。尤其是去年年底民进党县市长选举失败后,党内与行政部门要求开放大陆经贸政策、开放直航的声音升高,逐渐成为执政当局内部的主流声音。

  台湾“金管会”对大陆及海外台资企业回台上市问题加快研究与规划。台“金管会”提出筹设“国际板”的设想,希望通过此一机制的建立吸引大陆台资企业回台上市,加快台资回流。同时提出包含大陆资本三成以内的企业可以在国际板挂牌上市,以适度放宽大陆资本进入台湾的限制。年底前,台“金管会”又提出“在相关上市上柜公司在符合资金回流、股利分派、符合营运总部以及外资持股达到一定比例等条件下”,台商对大陆投资额不超过资本额或资产净值40%的限制可适度放宽,这显示台有关部门开始思考台商对大陆投资政策的调整方向。

  台有关部门也提出下一步将在台湾本岛试点兑换人民币业务,初期在国际机场与港口试办,再逐渐扩大到台北市、台中市与高雄市三大都市等。特别是在民进党在县市长选举大败后,党内出现一股要求检讨大陆经贸政策的声音,要求执政当局放弃“锁岛政策”,正视“三通”,有条件开放大陆经贸政策。“经建会”与“经济部”官员再度表示,陈水扁的元旦讲话不代表两岸关系将紧缩,只是宣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界限,政府对两岸经贸发展将掌握更多的主导权,但应该不是对两岸经贸政策更紧缩,显然各部门对大陆经贸政策不同调,意见不一。

  可以预计,陈水扁紧缩式的大陆经贸政策作为,将会受到来自岛内外、党内外更大的压力。尽管外界对2006年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预期因此大打折扣,但两岸经贸往来的大门已经打开,两岸经济相互高度依赖,台湾当局很难再关上这扇开放的大门。尽管陈水扁作出紧缩与管制的政策宣示,但台当局仍会在经济发展与政治需要下,向现实妥协,还会逐步开放两岸经贸往来,其它方面的经贸交流或合作仍会持续发展,甚至也不排除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实现一定程度的两岸客货运包机等其它方面的重要进展。未来两岸经贸仍将在“管制中谨慎开放,在开放中加强管制”框架下进行。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作者:陈险峰 王建民(台湾问题专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