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苏部分商家借赠送购物卡搞变相贿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05:16 人民网-江南时报

  新闻提示

  新年刚过,新华社一则“中纪委部署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任务”的消息8日被各家媒体刊载,此消息再次预示着中央对铲除腐败的力度和决心。当天,记者在对连云港的农工商、新一佳和时代超级购物中心等大超市暗访时吃惊地发现,随着春节的临近,一种可充值并可突破地域界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购物卡,正在这些超市中间风靡。这种被法律界人
士称之为“电子红包”的购物卡,实质等同于国务院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代币购物券。在中央反腐力度如此大的今天,商家仍然不惜铤而走险推出这种与银行卡几近功能的购物卡,实在让人吃惊。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助长了这些商家的胆量,使他们置中央禁令于不顾?……

  【暗访商家“商贿红包”发售正欢

  在

连云港某机关工作的老王,最近收到了一张面值500元的“新一佳超市购物卡”,这是他所管辖的一家企业赠送的“年礼”。“本来也不敢收,要是让领导知道了可不是件好玩的事。”老王坦言,正是因为对方说这张卡是不具名的,自己才“推脱不掉就收下了”。让老王感到稀罕的是,对方说了,这张卡不但可以充值,而且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的新一佳超市购物,同时还没有时间限制。老王说,那送卡的人临走前还神秘兮兮地让他保存好这张卡,以后逢年过节就不再特意上门“拜访”,企业会直接往卡里打入“过节费”,自己直接去超市买东西就行了。

  老王收到的这种购物卡,连云港的几家大型超市都有发售。记者调查发现,此类购物卡甚至可以一次性充值万元,不但购买的单位颇多,这几家超市为此也发了不小的“年财”。

  8日15时,记者首先来到农工商超市。在总服务台记者了解到,该超市发售的购物卡的面值包括100元、200元、500元3种,不限时间使用。一位工作人员拿出一张样卡给记者看,并表示此卡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的农工商超市购物。但随后,另一位工作人员补充说,这张卡不能在上海总部使用,因为总部的卡与这种卡不一样。

  记者发现,样卡上的截止使用日期为2005年12月31日,于是问工作人员,“这卡过期了吧?”工作人员随即答道,这些卡是以前印制的,现在同样能够使用。当问到如何辨别卡上的面值时,工作人员指着这张编号为0008501243839的卡说,如果数字8后面的第一个数字是1的话,面值就是100元,这张卡8后面的数字为5,那就表明这张卡的面值是500元。

  15时23分,记者走进位于解放中路的新一佳超市。在该超市团购部,两位女性工作人员正在接待购卡的顾客,从两位工作人员所数钞票的数量来看,约有两三万元,而从半启的抽屉中显露的钱款数量来看,当天购卡数量应该是不菲的。得知记者要购卡,两位工作人员当即表示,卡内的面值可以按需要来充值,最高的可以充值1万元,可以不限时间使用购物。其中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单位来购卡时都是十几二十几万元的买。记者问,此卡能否在外地的新一佳超市购物,这位工作人员称,目前只能在连云港使用,但不久后就会全国连锁,可以在任何一家新一佳超市使用,至于具体时间,“会通知你的”。

  记者发现,桌上有许多小红包,问这是干什么用的,这位工作人员当即拿起一张卡装入红包内。“挺喜气的!”记者附和道。两位工作人员听说记者是一家建筑公司的,马上就说:“很多建筑公司都在我们这里买卡。”当记者提出买卡有没有什么优惠时,两位工作人员当场表示,买得多返点就多,如果买5万元面值的卡可以给4000元回扣。记者戏言:“那我可以私吞了,挺实惠的。”两位工作人员也会意地冲着记者笑。临走,其中一位工作人员给了记者一张名片,表示随时可以跟她联系购卡事宜。

  15时45分,记者步入时代超级购物中心。在总服务台工作人员指点下,记者找到了“团购窗口”,面对记者的询问,里面一位女性工作人员指着窗玻璃上张贴的宣传画说,她们超市的购物卡面值主要有100元、200元、500元及面值1000元的“柠檬卡”4种,其中“柠檬卡”可以反复充值使用,所有的卡都不限定购物时限,并且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的“时代超市”购物使用。当谈到买卡有无回扣时,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如果买得多可以找领导商量,一般情况下购买10万元左右的购物卡才有“返点”。

  16时6分,记者到达陇海步行街附近的一家超市。在一楼服务台,工作人员表示,购买1000元以上的购物卡必须到附楼3楼的财务室洽谈。另一位工作人员听说记者要办大笔购物卡,于是主动且很热情地带路。在路上,她告诉记者,这几天来办卡的人特别多。记者找到了财务室,一位经理模样的女同志接待了记者。当记者刚提出要买5万元左右的购物卡要办理哪些手续时,这位女同志就问,“你是问怎么给扣点吧?”

  这位女同志告诉记者,他们超市的购物卡可以重复充值,因为系统连接的问题,目前只能在连云港的8家连锁店使用。听记者说要给省城南京的领导送卡,她说可以通过与省公司协调,由他们代办。至于扣点,她这样回答:如果一次性购买5万元以上,可以给4个点的回扣,可以给现金也可充值到卡上。

  当记者提出,为避免有关部门查账能否用现金购买,这位女同志说:“这没问题。”记者又问:“那发票怎么开呢?不要写是买卡的,会被查到的。”这位女同志当即表示,目前这方面的确查得紧,一般超市方面通过拆分的方式开出几张小票,可以是购买家电或是文化用品。她告诉记者,所有来办卡的人,在开票时都开成别的商品。“有关部门是查不出来的。”为彻底打消记者的顾虑,这位负责人还特别提醒。

  【南京】“积分购物”留下腐败隐患

  日前,一位市民打进本报热线,称南京金鹰国际购物中心向消费者推销一种存储现金的购物卡,其存储金额很大,形式和“电子红包”相类似,希望记者能介入调查。那么,南京金鹰国际购物中心是否顶风违规销售这种涉腐购物卡呢?昨天,记者询问了南京金鹰国际购物中心的客服咨询部门,一位小姐告诉记者,金鹰国际购物中心确实向消费者推销一种可存储大额现金的购物卡,不过该卡不向单位出售,只对个人进行办理,而且在办理时,消费者必须拿自己的身份证前来办理,最低充值为1万元,在金鹰国际购物中心消费时,消费者必须同时出示自己的身份证和消费卡,另外,此卡不能相互转换使用。

  然而,记者却在南京其他一些商场的收银台前发现,有些消费者在付款时掏出的不是现金,而是一张标有“积分卡”字样的购物卡,所购物品的金额直接从卡中划走。这是不是人们常说的、且在广东盛行的涉腐产物“电子红包”呢?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询问某商场的一位收银员,该女同志毫不避讳地告诉记者,这种消费积分卡,商场发出了很多张,一般都是单位公款团购送人的。据知情者透露,这种卡好处多多,钱用完了再次注入即可使用,积到一定分值还有意外奖励。省内一些城市的大型全国连锁商业单位发出的类似消费卡,还可以异地使用。尤其现在新年临近,很多单位都会花几百元钱的手续费,办理一些商场、购物中心的“消费卡”、“积分卡”等,作为礼品馈赠给关系单位、上级主管等相关人士。当然,也有些单位办卡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

  其实,像市民反映的这种商场“消费卡”,在外省市已不鲜见。据了解,外地一些银行推出了一种送“电子红包”业务,这种红包根本不要跟对方见面,也无需征得对方的同意,送礼者就可以将最多5000元的大红包送到对方的账户里,而且没有实物让人看见,基本上做到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他人谁也不知”。

  银行的业内人士称,这种“电子红包”是依托于网上银行,实际上是卡卡转账服务的延伸。该银行的客户一登录网上银行,便可选择送红包的方式进行卡卡转账。这个红包可大可小,但最多一次只能打5000元。此外,送红包者还可以把你想说的话或祝福语写在电子红包上,一并送出去,十分方便、快捷,根本不需要当面奉送。电子红包送出后,对方只要登录网上银行,就可进行账户查询、

银行卡明细查询和网银转账明细查询。

  那么,在南京出现的这种类似“电子红包”的消费卡,是否被廉政部门关注?昨天下午,记者采访了南京市廉政办的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目前南京还没有收到任何有关这种“消费卡”的举报线索,他表示,如果发现有此举报,一旦查实,必定会严惩,对于涉及此事的党员干部,将会按照程序先贬职后处理。

  随后,记者又询问了江苏省纪委纠风办公室,该办公室的罗科长在听取了记者的情况通报后,非常重视这一情况,表示将着力进行调查。罗科长告诉记者,使用这种“消费卡”其实就是变相的礼品券,只不过形式有所不同,如果发现这种情况,他们将按照党员领导干部廉政作风的有关条例及去年年初出台的“禁止工作人员收受礼品礼券”等有关规定给予查处,对于收受“消费卡”的工作人员实行党纪、行政处分。同时,他希望社会力量搜集线索,及时向廉政部门提供。

  【观察“电子红包”让商家成“贿托”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南京几家超市购买的购物卡,都是不具名、不挂失的,而且大都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且能够反复充值使用。一些购买此类卡的人士对记者坦言,给有关部门送礼给现金或是实物都太扎眼,送张购物卡就“好看”多了,他们戏称,这实际上就是给人送个“电子红包”,这种“商贿红包”既不张扬又能达到目的,比使用实名制的银行卡“安全”得多。

  受条件和消费习惯的影响,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一般不会使用这种方式送红包,这也注定了这项业务的受众范围不会很大。不仅市民,就连业内人士也认为,正常的礼尚往来没必要这么神秘和隐蔽,电子红包实际上是给一些特殊的送礼者提供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为行贿受贿埋下了隐患。首先是送红包的方式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有人因有求于他人或想做某种交易而想送红包,通过送实物的方式太扎眼,而且担心对方当面拒绝而下不了台,那就可能选择送电子红包,既隐蔽又免去了见面的尴尬,最重要的是因为看不见红包而安全。另外,红包的容量也值得商榷。亲戚朋友有喜事,需要送大到上千、上万元的红包吗?商业购物场所推出的“电子红包”业务,其操作上的隐蔽性就不像普通的送礼,且其最高限额达万元的礼金更是与礼尚往来的礼金额度相去甚远。显然,这种隐蔽性强且额度很大的“电子红包”,也就只能适用于行贿受贿。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那些购买购物卡(券)的单位,绕过了有关财务制度的管理与监督,危害了国家的经济利益。而那些依靠手中特权收受购物卡(券)的人,总感觉自己接受的是“礼节”,合乎中国国情,没有“现金贿赂”的心理压力,因此购物卡(券)实质上助长了权力腐败行为。

  “购物卡之所以盛行,关键在于它能够给商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售出几十万、乃至上百或千万的购物卡,商家就可以提前囤积大量资金。但这时如果商家携款潜逃或者倒闭,容易给消费者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损失。购物卡的盛行,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金融管理秩序,助长了不正之风。”一家银行的负责人则坦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购物卡(券)是廉政建设的腐蚀剂,应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警惕。”

  商业企业开展高额“电子红包”业务,其实就等于在公然充当“贿托”——用金融业务的手段,做行贿受贿行为的“中介”,纪检部门一位人士如是认为。

  【视点利益驱使商家“顶风作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做好2006年元旦、春节期间的有关工作已经发出了通知。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中央有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一律不准用公款搞相互走访、相互宴请等拜年活动,严禁利用过节巧立名目突击花钱,严禁以各种名义滥发奖金、津贴、补贴和实物。要严格控制年终各种评比表彰奖励活动,减少、简化各种茶话会和联欢会,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和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严禁违规违纪收受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财政和

审计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新风尚,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理念。

  对于类似消费形式的出现,南京师范大学一位大四计算机系的张姓同学告诉记者,不管是单位发的“消费卡”还是外地银行推出的“电子红包”,其实都是变相的让一些有想法的人占了便宜,也许发卡的单位或银行的服务行为是善意的,却只是方便了少部分人。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昆对于记者提到的这种现象表示,企业给领导发奖金是正常的行为,但是把现金充入商场的“消费卡”,这个问题在于现金给的多少的标准,这就形成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前些年出现的储值卡和联名卡,就因为留了行贿受贿的隐患,而被国家有关部门明文禁止。如今的电子红包与之相比显得更为隐蔽。

  实际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有关部门就禁止商家发行代币、购物券。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分别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发售代币票券,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印制、发售代币票券,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的,中国人民银行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20万元以下罚款。”1998年12月11日,针对社会上购物卡(券)盛行现象,国务院纠风办下发了通知,“禁止印刷、发售、购买和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卡”,购物卡(券)才在全国的喊打声中逐渐偃旗息鼓。2000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人民币管理条例》再次明确规定:“印制、发售各类购物券、代币券等都是违法行为。”

  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购物卡在社会上又逐渐拥有了一定的消费市场,政令在一些地方面临“有令不止”的尴尬局面。

  法律界人士指出,发行代币券(卡)违反了我国现行的金融法规。

  作为代币券(卡)使用的“电子红包”已经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法律界人士指出,代币券(卡)的流通不但影响流通秩序,对抗国家法令,同时它的发售使用也涉嫌商业贿赂。

  著名制度反腐败学者李永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说,对当前商业贿赂进行调查研究和制定对策,是中央有关部门正在采取的一个行动,商业贿赂将作为2006年重点打击的对象。

  据了解,1月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全体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

  “顶风作案”的农工商、新一佳和时代超级购物中心等超市,在中央的反腐风暴中何去何从?本报将继续做追踪报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