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社科院发布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17:03 中国网
社科院发布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实录)

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勇锋回答记者提问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社科院发布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实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谢寿光


社科院发布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实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


    2006年1月11日9时30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第1学术报告厅举行“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发布会”,以下是文字实录:  

    [中国网]: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谢寿光先生主持。

  [谢寿光]: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会本来是9点30分开始的,由于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勇峰还在路上,会议延迟了,我们不再等他。现在会议正式开始。

  关于文化产业蓝皮书,由我们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课题组进行研究,然后举行年终性的发布,已经持续了五年。今天是大家见到的文化蓝皮书是第五本。如果说2005年是对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结、反思年,那么,根据媒体透露的信息,包括一些政府的部门透露的信息,2006年应当说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破冰之年。中国文化产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到底进入到什么样的地步?什么样的水平?新的一个年份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凭借自己是党中央思想智囊团的优势,一直在跟踪持续研究,今天发布的文化蓝皮书应当说里头集中了专家们的智慧。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发部会,把这个成果提供给新闻界,让大家共享。

  今天有幸请到了文化蓝皮书的两位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张晓明研究员、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章建刚研究员,还有一位是

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齐勇峰主任。由他们三位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向大家报告文化蓝皮书,并就中国文化产业在2005年的发展状况,以及2006年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做一个分析与预测。

  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蓝皮书的主编张晓明研究员给大家做报告。

    我们国家“十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确实在整个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晓明]:大家好!非常高兴我们能够在这里再一次召开文化蓝皮书的年度发布会。今年是我们社会科学院文化蓝皮书出版的第五个年头,今天发布的这一版蓝皮书是第五本文化蓝皮书。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走过了第一个五年。因为大家都知道,文化产业第一次写进中央文件是在十五届五中全会,这是在2000年10月,我们在2001年就开始出版第一本文化蓝皮书。实际上我们的文化蓝皮书是在和我国的文化产业共同成长,走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今年的文化蓝皮书还是有一定的特殊性的。以前我们说文化蓝皮书是分析当年的形势,预测第二年的发展,而今年的文化蓝皮书除了完成内容上的基本任务之外,可能还有一项时间跨度更大的任务,就是对“十五”这五年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一个总体的回顾,对“十一五”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一个中期的预测。所以,今年的蓝皮书的主报告篇幅比以前略长,内容的安排上有一些是涉及到前面五年和后边五年的。

  我今天先开一个头,一会儿另一位主编章建刚研究员和发改委的齐勇峰主任,也对这个进行分析。我从比较宏观的两个五年计划之交这个角度对文化蓝皮书的情况,蓝皮书涉及到的主要的判断和预测,给大家做一个简略的汇报。

  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在“十五”期间的发展,在蓝皮书上总报告第二段我们有一个综合性的回顾和评价,这里包含三句话。第一,我们把它叫作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三重历史使命。第一句话是“作为现在第三产业的主力军,通过推动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应该说这一点是蓝皮书始终关注的一个基本的任务,因为我们认为

中国经济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才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由于整个国家GDP总量的增长,人均GDP不断增长,在1998年我们超越短缺之后,2003年我们的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这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超越了1000美元之后,总体的水平和消费的结构都会出现重大的变化,将从温饱型走向享乐型和发展型。由于消费结构的提升,人民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拉动了新兴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在产业结构上也要出现重大的转变。由此带动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们认为文化产业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的逻辑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作用。事实证明,我们国家“十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确实在整个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已经被我们中央和各地方的政府高度关注。

  第二重历史使命是“作为新一轮的改革的中心环节,通过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这一点是从体制改革这一点来看的。我们国家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直到这一次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推开,主要的侧重点还是在物质生产领域,文化产业部门是在各个部门、地方和局部机构进行,但是它没有面向全国全面推开。这一次面向全国的全面推动,是我们国家文化体制全面完善的一个重要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是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规模之下才有可能的,因为我们大家知道,只有改变生产关系才能解放文化生产力。这一点从我们国家改革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文化体制方面的改制全面推动了生产力。这是第二重使命。

  第三重历史使命,“作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举措,不断落实繁荣先进文化,把政治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从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讲的。这五年的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在十六大以前,我们并不是非常清楚,十六大我们明确了,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和政治文化的途径。在新形势下如何落实文化权利,如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从基本的方式上就基本明确了。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甚至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这方面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

  这是对“十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评价。

  对于2005年文化产业的发展,蓝皮书的第一部分里面概括了七个方面,这七个方面都是我们认为在2005年必须对文化产业加以关注的,不一一说了,一会儿其他的同志介绍的时候可以详细讲。

    从宏观经济、文化体制、技术进步、区域发展、农村文化五个方面预测下一步的发展形势

  下面我说一下这次蓝皮书对于下一步发展的形势的预测。这个预测就是把未来的五年和2006年的发展挪在一起,从预测的深度和时间的跨度来讲,把时间放长一点,是我们的需要。下一步的发展大体是五点:

  第一,从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特点出发,大家知道,“十一五”规划的出台,里面有一些重大的政策局势,最主要的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刺激内需,推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是成为整个国家下一步发展大的方针和趋势。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来讲,这样的形势预示了一个非常好的前景。

  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十五”期间实际上在宏观经济形势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整个国家的第二产业——制造业,特别是外向型的经济方面发展非常快,这样投资对GDP的推动作用非常大,而且是越来越高,消费对GDP的作用一直是有所下降的。但是,这一点我们在最近一期的经济普查所公布的数据之后,发觉国家经济统计数据有所调整,第三产业增加了11个百分点,但是即使增加了11个百分点,我们国家整个的经济结构的投资和消费的比重,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相比较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而言,仍然是处于比较低的一种状态。

  由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倾向越来越向鼓励内需,启动国内的消费市场向这个方向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就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前景。这里特别需要提出的就是我们强调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根据本次蓝皮书中的一篇文章,关于文化产业需求面的分析文章,根据这个分析,从居民消费的角度来看,医疗消费、教育消费和文化消费这三种支出,实际上存在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当居民消费中,医疗文化消费越多、教育消费越多,文化消费就越多。这是一般的情况。在我国,由于医疗和教育这两方面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出现一些问题,比较多地占了消费指数。我们看到的情况,由于有了这样的问题,所以,居民的消费不断增长,但是在有效的文化支出上是受到抑制的。所以,我们认为在“十一五”期间,构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这一点有推进的话,将会比较大地释放出居民的有效文化消费需求。这是关于宏观形势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