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京人大代表昨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07:38 南京报业网

  【南京日报报道】 “自主创新”、“和谐发展”、“建设新农村”,成了今年“两会”频率最高的词汇。昨天,出席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市人大代表,继续分组审议市长蒋宏坤代表市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人大代表们纷纷围绕“三大流行语”畅所欲言,并就有关情况建言建策。

  推动南京从科研实力大市向自主创新强市转变

  根据报告内容,今年我市工作重点主要分为八个方面,其中第一项就是“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分组审议时,代表们深有同感。市人大代表、江宁区区长单景南介绍说,回顾“十五”期间、尤其是去年发展情况,我们能够清晰地体会到宏观调控及其滞后效应带来的严重压力,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困难多、工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在当前已经显现。这些都说明,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必须突出集约发展和自主创新,因为只有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才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来自浦口区的朱学平代表认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南京要充分发挥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市人大代表、鼓楼区委书记鲍永安表示,我市应认真分析制约南京软件发展的体制、环境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南京从科研实力大市向自主创新强市转变。

  “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应通盘考虑。”来自溧水的梅小明代表介绍说,报告通篇提的最多的是创新发展,目前存在的难题也是创新发展不够。去年,我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9个,其中郊县仅1个。所以有关部门应建立服务平台重点帮扶郊县高科技企业,指导其做强做大。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先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报告把其列为第二项重点工作,还分5个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市人大代表、组织部长王奇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关键是要以富民为先,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破解这一难题,我市应继续推进干部“双带”工程,带动群众创业致富,走共同富裕之路。市人大代表、溧水县委书记项雪龙表示,报告把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南京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摆上重要日程,提出千方百计抓项目,做大区域特色产业,抓好村镇规划,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来推动郊县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措施非常具体扎实,对我们做好郊县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还是要立足农村实际,加快农村的发展。”来自江宁区的蔡正英代表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部门要大力发展涉农企业,帮助农民开辟致富渠道。

  建设发展,规划先行。来自浦口区的苏太军代表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吸取过去城市规划滞后的教训,切实做好新农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减少土地等资源的浪费。

  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应得到更多关注

  打造和谐社会,是近年来南京孜孜以求的目标,更是今年报告的重要内容。来自栖霞区的张大福代表认为,社会要和谐发展,首先一点是地区经济总量这块“蛋糕”要做大。而实现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又依赖于一个具有强大发展后劲的经济基础。从南京历史形成的产业格局来看,石油、化工仍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政府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任务繁重,不能看得太容易,更不能把和谐社会庸俗化。”来自江宁区的陈四明代表介绍说,打造和谐社会,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到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到改革力度和社会承受程度,提出具体而实在的措施。比如,“十一五”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应当更加细化。此外,企业职工工资的增长机制、进城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等问题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

  希望政府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再下功夫

  市人大代表、秦淮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时呈忠说,政府2005年的工作突出有三个方面亮点: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二是城市形象大幅提升;三是围绕人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办实事。特别是为民办实事方面,解决了16万困难群众进医保的问题,秦淮区也有6800多名困难企业职工进了医保,反响特别好,这是实实在在为民办好事。报告对存在问题的剖析很有针对性。

  时呈忠代表建议,新的一年,市政府要加大对旧城改造力度,并希望政府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再下功夫。

  南京日报记者李涛肖姗解悦宋广玉 (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