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十五”期间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建设 步伐提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03:55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十五”期间,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五年来,全国共紧急转移安置灾民3522万人。仅2005年,民政部就启动了30次救灾应急响应。

  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2005年初,国务院批准将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同时赋予其承担减灾和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的职能,国家的灾害应急救助协调机制得到全面加强。

  2001年,民政系统就开始着手制定灾害救助预案。2003年,在国务院办公厅的具体指导下,民政部总结了抗击非典的经验,制定了具有预案性质的《民政部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将应急响应规定为一、二、三级,当年就启动16次,有效地应对了淮河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2004年,在国务院的具体指导下,民政部进一步健全了救助预案,各地救灾预案制订进程明显加快。

  “十五”期间,我国的灾害预警机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民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地震局、气象局等,全面加强了灾害预警系统建设,保证灾情信息以多种形式及时提供给公众。与此同时,重大灾情的协商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建立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

  “十五”期间,国家建立了10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51个地市建立了地级储备库(占地市的75.3%),1079个县建立了县级储备库(占县市的37.7%)。全国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初步形成。全国共采购救灾专用帐篷31.5万顶,投入资金4.6亿元。为妥善安置灾民,全国累计动用28万顶救灾帐篷。

  从2002年开始,民政部、财政部建立了救灾资金的应急拨付机制,2至3天内中央救灾资金能拨付到受灾省份。通过制定《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确保24小时之内将各项救灾措施落实到位,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的水喝和有病能医治。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重大灾害抗灾救灾应急协调工作机制,落实对灾区的帮扶措施,使各部门的抗灾救灾工作形成合力。仅2005年,中央财政共投入各项救灾资金89亿元。(据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