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教育负担 阻挡居民消费热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08:04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从1992年到2004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倍左右,人均教育费用却涨了近6倍(本报1月12日05版报道)。这个由四川省统计局近日发布的分析研究结果看似并不复杂,所揭示出的意义却是耐人寻味的。

  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大体由两部分组成:国家财政投入和个人投入。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400多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9%,远远低于2003年3.28%的比例,而
国际通行的标准是4%。现代社会,重视教育早已成为共识,只要条件允许,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使子女获得尽可能好的教育机会。那么,国家在教育投入上减少的这个百分比,势必就要由居民个人来补上了。

  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相对不足,除了会造成部分地区学生出现因贫辍学的现象,也可能会产生教育产业化的畸形发展,一些学校或为生计或为敛财“理直气壮”地广开财路。众所周知,全国不少地方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入学赞助费、择校费、择班费等等费用都相当不菲;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也远远超出了我国居民的可承受水平。为了应对子女未来高昂的教育费用,居民只能削减当前消费开支,加大储蓄力度。

  几年前就有人计算过,一个城镇家庭承担一个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的学业,至少需要花费20万元。我们不想去探究这个数据的可靠性,但这个年年都在上涨的增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抑制了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据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显示,子女教育消费已首次超过养老和住房消费,成为居民储蓄的最大目的。

  在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刚刚起步的今天,教育和住房、医疗、养老一起,正成为抑制城镇居民消费的四只“拦路虎”。挣钱多的都不敢乱花,更别说挣钱少的了。当这种现象趋于普遍,拉动消费将无从谈起……

  除了国家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学校教育成本的透明度和教育质量也是使居民教育支出能维持一个合理指数的基础环节。为什么要花这些钱?花了钱能得到什么样的教育质量?如果有一天真的像某高校一研究生所言,“我们都是一年花1万多块钱来这里买一个睡觉和上自习的地方而已”,那才是教育的悲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