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华时评:学术造假贻害无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18:08 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1月13日电(记者胡梅娟)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对一起剽窃案的判决,引起人们对学术造假问题的再度关注。弥漫在学术界的造假歪风长期挥之不去,不仅损害着学术界的声誉,而且危及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天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沈履伟为评称职,出版了一本“学术专著”叫《求是集》,其中收入的多篇文章是同窗好友董志广10多年前独立发表过的。天津市语言学会发现此事后
,在互联网上发表公开信予以揭发,被沈履伟以侵害名誉权为由起诉到法院。因为有董志广的“学术合作”证词,一审法院判语言学会败诉,在海内外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2006年1月5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沈履伟的《求是集》剽窃了他人作品,撤销一审判决。

  沈履伟剽窃案使学术造假出现了一个新特点,这就是“小偷”与“失主”联手,共同对付“学术警察”。当前的学术造假花样繁多,抄袭剽窃、捏造实验成果、编造实验数据、篡改论文发表记录等等,不一而足。有人认为,学术造假现象已涉及国内几乎所有大学。

  学术造假成风,固然有造假者职业道德、法律意识欠缺的原因,但学术评价、职称评定中的不合理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沈履伟剽窃他人作品的直接目的就是要评职称。全国科技大会期间,科研领域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简单化管理方式受到业内人士强烈质疑。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说:“现在学校之间实力的比拼看论文,教师职称评定靠论文发表的规格和数量。这种风气怎么可能让教师安下心来好好搞教学?教出来的本科生、研究生又怎么能够迎接自主创新的挑战?”著名人才问题专家王通讯认为,“过分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致使相当多的科技人员急功近利,避开挑战性强的课题,选择容易的东西研究,不作长远打算。”

  学术造假成风。还与对造假行为惩戒不力密切相关。有韩国“克隆之父”称号的黄禹锡因被发现造假,辞去首尔大学教授职务,并向国民道歉。韩国政府11日宣布,取消黄禹锡“韩国最高科学家”称号,并免去他担任的一切公职。我国目前发现的学术造假中,还很少有人受到处罚,一些人靠造假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行政职务等现实利益,进一步诱发着学术领域的造假行为,污染着社会风气。

  全国科技大会吹响了中华民族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号角。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科技界责任重大,需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奋起直追。这样的关键时刻,容不得学术造假歪风再蔓延下去了。加快科研管理体系改革,加大对学术造假行为的惩戒力度,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鼓励科技工作者满怀热情地投身到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庄严使命。(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