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座城市的三张“名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10:11 海峡网-厦门日报

  ——从经济特区的发展看科学发展观在厦门的实践

  

一座城市的三张“名片”(图)

  在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中,厦门不断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力求通过海铁联运、陆空联运、区港联动等,拓展腹地,延伸港口物流腹地,扩大港口物流辐射半径,建设海
峡西岸航运物流中心。(郑晓东摄)

  这座城市虽不大,名气却不小。旧时,从国外不少地方发信只写 “AMOY”即可到达。这,就是厦门。

  弹指一挥,沧桑巨变。“AMOY”的旧称早已被“厦门经济特区”这一大气的名字所取代,如今,从海、陆、空不同渠道走进厦门的每一个人,都不禁会为这座城市的美丽及其散发出的巨大魅力而惊叹。

  如果您以一位外地客人的身份,询问这座城市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她的市民,在众多美誉中,什么才是厦门最准确的定位,他们可能会给出其中的三张“名片”、三种称谓: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最温馨的城市。

  今天,在福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蓝图下,在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热潮中,当我们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视角,解读这座城市的这三张“名片”,我们不仅能够读到这座城市发展的激情与理想,更能清晰地读到这座城市几代决策者、建设者的追求发展、致力发展的理性与科学。您会发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与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实践,与厦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如此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第1张名片

  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

  连结历史与未来的这个平实的定位,承载着特区几代人的理想与追求

  “像天堂一样美丽的城市!”这是记者在采访外事会见活动时,不止一次听到的来自五洲四海的外宾对厦门的由衷的赞叹。

  也许,感叹之余,这些黑眼睛、蓝眼睛,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的“老外”们心里会想:上帝对于东方这座海滨城市厦门真是太厚爱了!

  四海长风,四季如春。厦门人并不讳言自己所在城市条件的得天独厚,然而,他们更明白:厦门的美丽,更多的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双手创造的。

  1996年2月,厦门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明确提出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200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厦门为“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整整10年过去了,时光的流转改变不了厦门人对这一城市定位的热爱和钟情,这个定位依然是特区决策层和建设者致力追求的目标。

  历史和时间是最好的验证!今天,当我们按照中央“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10年前的这一定位,能更加分明地感受到特区人思维的清醒和超前,感受到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特区发展观的理性与科学。

  作为一个“坐在国际市场上的城市”,港口是厦门发展的生命线。改革开放以来,厦门通过港口这一具体的载体和平台,真正实现了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的统筹。

  在厦门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建设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港口发展更是被摆上了突出的位置。在多年来实施“以港兴市”战略的基础上,厦门致力于突破港湾局限,做大港口文章,向重要的国际中转港迈进。去年底,厦门港口管理局的挂牌,标志着人们期待已久的厦门湾港口实现了统一管理。在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厦门致力推进福厦铁路、泉三高速公路连接线、厦漳大桥、龙厦铁路等与周边地区相连接的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力求通过海铁联运、陆空联运、区港联动等,拓展腹地,合纵连横,把周边的闽南、闽西乃至整个福建纳入视野,纵深挺进江西、湖南、湖北等京广线广大内陆区域,延伸港口物流腹地,扩大港口物流辐射半径,建设海峡西岸航运物流中心。厦门港口发展,真正迎来了“海阔天空”的新时代。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厦门为世界所瞩目,但最让厦门人引以为豪的,是自己对这个城市的精心呵护:特区建设20多年来,厦门城区面积扩大了8倍多,工业总产值增长200多倍,厦门山风海涛依旧,大气、水质环保指标基本保持在一个良好状态。

  资源低耗型、科技先导型、发展环保型——这是一位多年从事特区政策研究的专家对厦门发展模式的总结,新近统计的这样一组数字,也许最能验证“厦门模式”的成效: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66吨标准煤,耗电859.6千瓦时、耗水27吨,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在这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像参天大树一样根植大地、深入人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等美誉,记载着作为城市化道路上行者的厦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风景”。

  而且,这样的“风景”已经显示了作为这座城市的竞争力和新经济增长点的趋势。厦门的决策者深知,厦门很“小”,土地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东部和中部一个中小县镇的面积。户籍人口147万,常住人口220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是最少的。突破这种“小”的局限,就要加快发展大交通、大口岸、大物流,就要加快发展旅游会展、港口物流、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以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加城市经济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近年来下大力气培育的物流、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超过8%,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

  港口、风景、旅游……沿着这样理性的航线持续前行,创立经济特区以来,厦门创造了经济发展长期平均增长率达18%以上的奇迹。“十五”期间,GDP、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这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翻番的目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报告,厦门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已上升到2005年的第九位。厦门,这艘建设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的巨轮,高扬科学发展的理性风帆,正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第2张名片

  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

  肩负“一个作用,两个历史性贡献”的责任和使命,厦门奏响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乐章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海峡西岸”第一次写入中央文件。中共福建省委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在全省掀起一股加快发展的热潮,作为经济特区的厦门更是奋勇当先。

  “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更好地发挥厦门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贡献。”总结过去的经验,特区人更加坚定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决心。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区的决策者深知,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利用已有的经济基础和各种优势,全面推进岛外农村大面积的开发和建设,全面启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致力做强做大厦门经济特区。

  “我们讲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既是规模总量的扩张,又是质量效益的提升,是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符合又快又好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快速发展。”在去年12月23日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这样阐述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只有工业的大发展,才有厦门的大发展。”建设海峡西岸强大的制造业基地,作为这个“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的城市“强筋壮骨”的首要任务,坚定地敲响了政策的锤音:“把加快发展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力求通过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港口物流、信息研发、金融服务的加快发展,带动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形成三个产业在新阶段良性循环发展。”

  “先谋后动,谋事力成”,“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四大平衡”……在科学与理性的决策中,特区干部群众发展的激情充分迸发,短短几个月内,牵动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大项目,全部“动”了起来。

  这其中,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尤为引人瞩目。人们希望,通过集约利用土地,严格筛选项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火炬(翔安)产业区、软件园二期、同安工业集中区这三大工业集中区,将像一平方公里土地实现476亿元产值的厦门火炬高新区一样,创造更多特区发展的奇迹。

  “工业是基础工程、后劲工程、栽树工程”,去年,厦门工业投资再创新高,超过11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5.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工业为抓手,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统筹经济社会、城乡、人与自然等方面协调发展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也迅速跟进:集美文教区、园博园、天竺山森林公园、东坪山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有序展开;福厦铁路、国际旅游客运码头、海沧港区14#—19#泊位和嵩屿港区建设、翔安隧道、疏港路和仙岳路改造工程、LED夜景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翔安新城区、五通至钟宅村一带、观音山片区等城市新区开发建设项目抓紧论证并组织实施……

  在科学发展观的大旗下,理性与激情,果断与冷静、“森林”与“树木”,速度与效益,质量与进度,正以最和谐、最完美的组合,在海峡西岸这片活力四射的热土上,奏响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动人交响。

  第3张名片

  最温馨的城市

  这个来自民间的称谓,是对特区20多年来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最高褒奖

  在台北市工作了数十年的金胞洪炳源先生退休后就成了厦门“市民”:4年前,他在东浦路买了一套一房一厅的房子,每年只要得闲,就要和老伴到厦门来住上一段。

  “厦门与金门是近邻,这里环境好,社会安全又安定,人们的公德水准高,经济发展很快,物价却很便宜。”洪炳源说。

  像洪炳源老先生一样在厦门置业定居的金门人,按最保守的说法也有3000多人。也就是说,现有5万多人口的金门,平均每17位金门人在厦门就购有一套住房。到厦门买房、安居、求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金门人的选择。

  据说,在金门,没有人不知道厦门。每天入夜时分,对岸厦门绵延数里的环岛路上的璀璨灯火,代表了金门人对厦门的印象。近年来,遇见从厦门来的乡亲,金门人一般都会这样说:你们那边比我们这边好。

  他们说的好,是厦门的高速发展,是厦门的都市繁华,更是厦门的温馨舒适。

  2004年,当市长张昌平捧回“联合国人居奖”时,人们在颁奖词中读到了联合国人居署在全球众多的候选城市中选择厦门的原因——“(厦门)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一直致力于城市现代化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尤其是关注弱势群众方面的创新”。

  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理解……也许,从以下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到厦门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努力:全国第一个出台高考期间控制噪音地方性法规;全国第一个城区限制摩托车;全国最早推行最低工资线、最低生活保障线(含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合作医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大病救助和村居干部固定补贴制;全国最早对外来工实行工伤、医疗、养老保险;岛内汽车、火车禁鸣,西海域整治,筼筜湖清淤,大规模增加园林绿地……

  难怪,厦门人这么热爱自己的城市。在去年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时,中央测评组到厦门,调查了800户居民,家家都给打了高分。据说,正是由于老百姓打的高分,厦门才比青岛高出0.05分。市长张昌平说,厦门市民对全市创建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分别接近100%和达到95%以上。“是全体市民为厦门赢得了荣誉”。

  正是基于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厦门人无论是在建设自己的城市,还是在维护自己的城市时,态度都十分自在、自如、自然”。

  在平安财险厦门分公司任职的陈耀民先生,去年8月刚从广东来到厦门。他说,厦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十分优越,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最美的城市”,所以他在心里容不下厦门的半点不好。经过几个月的仔细观察,去年12月31日,他给市长张昌平写了一封信,提了7个关于厦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建议,希望厦门变得更加美好。结果,张昌平市长在收到来信的当天就批示有关部门进行办理。

  2004年7月开通的市长专线,到去年底,围绕98个专题,已有139位市、区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场,共接听了3000多个市民热线电话,现场解答市民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其著作《读城记》里说得好:“正是由于厦门市上上下下的同心同德和齐心协力,厦门变得更美丽、更温馨、更可爱,这又反过来使得厦门人更爱厦门……厦门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虽然成就斐然,厦门人却并不累。”

  当我们的视线从这三张“名片”上掠过,展望厦门的明天的时候,我们从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看到了这样的字眼: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注重先谋后动、求真务实……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特区明天的探索和实践,将赋予这三张“名片”更多的内涵和阐释。

  ■本报记者 张盛生

  (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