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议外来务工者再教育纳入市民教育体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16:22 东方网 | |||||||||
东方网特派记者黄丽春1月14日从政协会场发回报道:火车南站建设、崇明三岛开发、旧城配套改造……放眼环顾我们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外来务工人员无疑已是上海发展和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上海1600多万人口中,外来务工者占370多万。 然而,他们在为上海的城市美丽与繁荣洒下汗水的同时,却少有享受到城市文明带来的丰富成果。
来自致公党上海市委的一份政协委员提案显示:在沪外来务工者在城市教育文化方面基本上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他们工作之余只能呆在狭小的工棚里消磨时间,很少有接受教育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机会;尽管他们主观上希望得到认同和尊重,但市民普遍缺乏宽容和理解。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即使一部分外来务工者有继续学习的愿望,也没有相应的正规组织能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社会上的常规培训,由于学费昂贵、课时安排等现实问题,对外来务工者而言也不尽合适,因此他们基本处于一种“欲学无门”的状态。 委员们认为,上海正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各类群体应该享有机会均等的受教育权利,进城务工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应有特别措施予以保证,这是社会公平的需要,也是城市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需要。委员们呼吁将在沪外来务工者的再教育逐步纳入上海塑造新市民教育体系。仅仅依靠企业工会、妇联放映几场露天电影、开展几次文体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广大外来务工者而言,更迫切需要的是那些提高技能、素养、文化程度的各类学习。 因此,委员们在提案中建议:以多种形式开办文化修养培训班,提高外来务工者的综合素质。可采取各级政府从教育经费中划拨一部分、企业出一部分、外来务工者出一部分的形式,将这类教育真正提上政府办事日程;此外,鼓励有关大学借助、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尝试建立以外来务工者为主要教育和培训对象的课程,教育内容可以包括入城教育、法律普及等促使外来务工者增强自信、加快融入城市文明的内容,以及提升实际就业能力的技术培训与创业培训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宣传以及实际政策出台时,必须坚持教育的非赢利性本质,综合考虑外来务工者及其子女的实际接受能力。 令诸位委员欣慰的是,他们提案中反映的情况,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今天中午,做客东方网嘉宾聊天室的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周鹤龄,在回答网友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求学、就医的问题时明确表示:“市教育部门和区县教育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在经费落实和教育场所的落实方面都有了一系列的措施。”外来务工者在上海这个第二故乡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相关专题:2006年上海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