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打响粮食第一大县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05:25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2005年12月29日,北京。在全国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的领奖仪式上,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亲手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的奖牌授予霍邱县县长权俊良。由此,霍邱以连续两年粮食总产超百万吨的实绩,蝉联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殊荣,一跃成为我省唯一一家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县。

   霍邱县拥有耕地186万亩,是农业大县。2005年中央再次出台1号文件后,县
委、县政府敏锐地感到,要想稳定粮食面积,做大粮食产业,必须借助政策这个“酵母”来激活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内在动力。于是编印了《一号文件要点》及有关补贴政策的“明白纸”35万份,分发到每个农户手中。为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一方面直接测算,逐户兑现粮食直补资金;一方面做好良种推广、农机、种粮大户等专项补贴资金工作。一年内,全县发放种粮补贴1949万元,良种推广补贴2465.9万元,使农民人均政策性转移收入达到80多元。县里还从财政上拿出资金,对重点地区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给予每亩10元补贴。

  实实在在的利益和政策环境,激发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热情,土地一下成了“香饽饽”,过去多年的抛荒地也被种足种满。在北京当厨师的宋店乡农民戈长城,放弃了月收入1500元的工作,回家承包了几十亩土地。他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缘由:“种田比打工更挣钱!”这一年,该县水稻种植面积再超历史,小麦达110万亩,粮食生产呈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喜人景象。

  2005年,霍邱出台了发展粮食生产的思路和目标:“稳定面积,优化布局,做强产业,提高效益,产量再次突破百万吨大关”。为实现既定目标,县里成立了领导组,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将粮食生产任务进行分解;县里4个班子成员每人挂牌负责一个乡镇,乡镇则个个实行责任制,并把粮食生产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使抓粮食成为各级干部的头等大事。

  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面对夏秋季的洪灾重创,该县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县投入20万人次、3600多万元,开挖当家塘、修复水毁工程,加强标准粮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两个多月时间就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

  调结构、扩规模、舞龙头,推进优势粮食作物向优势产区集中并加快产业化,是霍邱发展粮食生产的又一强攻目标。经过调整扩张,全县发展优质稻基地100万亩、优质麦基地80万亩。同时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500亩以上种粮大户37家,100亩以上的300多家;日产大米50吨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116家,从而大大拉紧了粮食生产的产业化链条。

  要想粮食高产高效,科技一定得先行。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难题,该县在县电视台常年开办“农民课堂”,还开通“农技110”咨询电话。去年一年,县农业部门就解答农民的技术咨询6900余次。

  “5122”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增效工程是该县另一个重头戏,即全县500名技术人员接受一次技术培训;重点培训1000户种植大户;培训农民20万人次,农民人均科技增收200元。该县还结合我省“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扩大水稻示范规模面积110万亩,项目区示范面积12万亩,并在小麦主产区建立核心示范区8万亩。为引导农民应用良种良法,县里组织500多名农技人员下乡进行科技承包。特别是在去年特大洪涝灾害中,整个农业部门都围着田埂转,现场指导传授农作物抗灾知识,为大灾之年夺丰收做出重大贡献。

  2005年,城西湖乡望湖村农民朱传友午秋两季粮食喜获丰收。他乐滋滋地逢人就说:“从品种推荐、技术信息到卖出个好价钱,离开了政府不行呀!”为使农民种好粮,县政府将职能定位在服务上,建立粮食作物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发布制度,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农技推广,并对重大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同时,组建了粮食生产协会,发展会员500多人;帮助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实行对接,让20多万农户参与到粮食订单生产中。

  这个县还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使优质水稻、小麦比例占80%%以上,一年就注册大米商标8个、面粉商标2个,其中创省级名牌产品2个,市级3个,无公害粮食4个。借着品牌,农民生产的粮食犹如插上翅膀,飞向省内外。

  矢志不渝抓粮食,霍邱人迎来了一个“艳阳天”。2005年全县粮食收获面积277万亩,总产达102.6万吨,再次位居全省第一;提供商品粮72.9万吨,商品率达71%%;产粮大县的位次在全国由22位跃升为第13位;农民依靠粮食亩均增收718元,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叫响了全省粮食第一大县的品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