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纪念遵义会议71周年: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08:28 贵州日报

  编者的话: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作为我们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历史经验。第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是遵义会议给我们留下的最根本的经验。第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走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这是遵义会议给我们留下的基本经验之一。第三,在复杂的局面下,首先抓住最重要的问题,解决最突出的矛盾。这是遵义会议给我们留下的又一条基本经验。第四,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开展党内思想斗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这是遵义会议给我们留下的另一条重要经验。第五,在敌强我弱、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定革命的必胜信念,保持和发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是遵义会议给我们留下的又一条重要经验。回顾和总结这次会议的历史功绩和宝贵经验,对于今天我们正在昂首阔步进行的新长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天———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初的黔北,寒气袭人,红军陆续进入素有“黔北锁钥”的遵义城。在这里,红军得到了一次较长时间的休整。这时,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商议,由王稼祥向中央提出,要在遵义召开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以讨论重大事宜,提议得到了同意。

  国民党第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是当时遵义城中最好的住宅。红军进占遵义后,这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建筑成了红军总司令部的驻地。

  1935年1月15日,中国共产党党内随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领导人、各军团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相关重要人物共20人聚集到了这座主楼二楼的会议室,参加了这个会对中国革命的未来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参加会议的人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博古,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凯丰),红军总部、各军团负责人及其他领导:邓小平、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和担任翻译的伍修权列席会议。

  会议的主题,一是“决定和审查黎平会议所决定的暂时以黔北为中心,建立苏区根据地的问题”,二是“检阅在反对第五次反‘围剿’中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

  首先是博古作主报告,他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问题作总结,将没有粉碎国民党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客观因素。

  紧接着周恩来作副报告,他从客观方面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战略战术和指挥问题进行分析,着重检讨了主观方面的错误,并承担了自己作为“三人团”成员之一在军事指挥上应负的领导责任。

  随后,张闻天作反报告。反报告击中了“左”倾冒险主义者的要害,既讲原则又有策略地为遵义会议定了基调。

  三个报告完毕,第一个发言的是毛泽东,在一个多小时的发言中,毛泽东首先表态不同意博古的报告,接着又具体分析了敌人的一、二、三、四次进攻时,红军为什么能够取胜,而在敌人的第五次进攻时红军为什么会失利的原因。

  毛泽东还批评了李德的错误指挥,只知道纸上谈兵,不考虑战士要走路,要吃饭,也要睡觉,也不问走的是山地、平原还是河道,只知道在战略图上用笔一划,限定时间打,当然不好,这实际上是一种瞎指挥。

  朱德发言说,如果再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

  随后,周恩来在发言中明确支持毛泽东等人的正确意见,他倡议毛泽东进入党中央领导核心来工作,重新指挥红军。这一倡议得到了与会多数同志的拥护。

  最后,形成遵义会议决议:(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3)常委中再实行适当的分工。(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遵义会议完毕后,中常委即分工,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遵义会议从实际上纠正了王明为代表的单纯防御军事路线在中央的统治,取消了这个错误路线的执行者博古、李德在党和红军中的绝对指挥权,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军事路线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实际上也改变了共产国际制定、王明等代表贯彻的“左”倾政治路线,开始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对党中央的领导。

  遵义会议为什么会开得那么成功?主要是充分发扬了党内民主,正确开展了党内斗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从遵义会议开始,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得到了正确贯彻。”遵义会议开了三天,这三天,后来被称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天,它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是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的军队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结束了长征以来“左”倾错误的阴霾,迎来了走向胜利的曙光。

  毛主席亲笔题写 “遵义会议会址”

  

  凡是到过遵义会议会址的人,大都会对会址正门上方悬挂着由毛泽东同志亲笔书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的横匾记忆深刻。“在全国众多革命历史旧址中,遵义会议会址是惟一得到毛主席亲笔题写址名殊荣的!”对此,已77岁高龄、当年参加制匾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原办公室主任张由之十分骄傲。

  张由之回忆,1964年,有关部门在检查遵义会议会址维修工程时,有人提议应请毛泽东主席为维修后的会址题字。当年11月,省博物馆的吴业均、罗会仁受命带着贵州省委办公厅的请示报告去了北京,并将报告由中央办公厅转呈了毛泽东主席。很快,毛主席在两张宣纸挥毫写下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并让工作人员转交吴、罗二人带回贵州。

  随后,遵义会议纪念馆委派张由之在当时贵阳市惟一一家美术工艺厂选用优质木材,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精心制成了该匾,并于1964年底会址大维修结束后,悬挂在会址大门上方。张由之介绍,当时的传统工艺一般是让工人们对照着题字的模样慢慢精雕细刻,这样制作的字样多少与原字形有所出入,纪念馆采纳了贵州出版社的意见,采用当时很少用的投影技术,对毛泽东主席的题字进行投影放大,保证了匾额字样与原字形一模一样。“这在当时也应该算是技术创新吧?”张由之老人的脸上显露出一分得意的神采。

  大匾长3.33米,宽1.39米,厚0.05米,每字0.6米见方。该匾已被辽宁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中华名匾》一书收录。记者抬头看了一下大匾,黑底阴刻贴金,“遵义会议会址”六个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的金色大字,从左至右排列,一反匾额题字格局。记者正看得出神,张由之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后来我们又用同样的工艺和材料,在遵义市制作了一块一模一样的大匾,以便维护时替换。一块悬挂在会址大门上方,一块保存在仓库,但因为两块没有什么区别,我根本不知道现在悬挂的是哪一块了!而有两块大匾,却极少有外人知道。”

  遵义会议会址是这样认定的

  

  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的遵义会议会址,是现在遵义城的标志性建筑。但是,怎样确定这座中西结构的两层小楼就是当年见证了伟大历史转折的地方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1971年从部队复员后就来到遵义会议纪念馆工作的原馆长费侃如老人。

  “的确,在如何确定会址这个问题上,曾经是有过很大争论的”,带着记者一边参观遵义会议陈列馆,费侃如一边将会址曲折的确认历程告诉了记者,“由于当时特殊的形势和特殊的会议性质,遵义会议是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秘密举行的,党和红军领导人的行踪,不可能大事张扬。因此,建国后为寻找和认定会址,曾用了整整4年的时间!”

  195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当时的中共遵义地委、行署成立了遵义会议纪念委员会筹委会,决定筹建遵义会议纪念馆,组织人员对城内可能举行遵义会议的地方展开调查。据当年参加过红军活动的一些群众回忆,认为在老城杨柳街天主堂内开会的可能性较大,于是初步确定了天主堂为遵义会议的会址,并挂起了“遵义会议纪念堂”的牌子。与此同时,筹委会积极与中央和省有关方面联系,以求获得更加详实可靠的信息。

  据费侃如介绍,1954年1月,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机构致函表示,从某个文件中查出,1935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在遵义的一个军阀柏辉章(时任国民党第二十五军二师师长)的公馆内召开的。有关部门立即把公馆各部分建筑和周围环境拍成照片,绘制成地图,报送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机构进一步鉴定。同年8月,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同志电告中共贵州省委:“遵义会议是在黔军阀柏辉章的房子里召开的。”同时,还指明天主堂曾为红军总政治部驻地。至此,遵义会议会址终于确定了下来。

  1955年10月,会址经初步维修和筹展,开始对内部开放,供有关方面进一步审查和研究。费侃如告诉记者一个细节:1958年11月3日,参加过遵义会议的邓小平和杨尚昆同志来到遵义。一走进纪念馆大门,杨尚昆便兴奋地说:“就是这里,这个地点找对了!”走进会议室后,邓小平看到室内的摆设后,回忆起当时开会的情景,肯定地说:“会议就在这里开的”,他指着一角落说:“我就坐在那里。”费侃如说:“经当事人的现场认定,更加证实了遵义会议会址的确定是准确无误的。”

  遵义会议前后的重要会议

  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中旬,红军进入贵州。12月12日攻占黎平。18日,在黎平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会议讨论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持会议的周恩来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与会大多数同志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最后会议通过了根据毛泽东的发言写成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制定了红军新的行动方针,即进入川黔边展开一次大反攻,首先消灭敌人中央军主力的一部分,并创建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

  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终于被党中央采纳,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使红军争取了主动。黎平会议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猴场会议

  

  12月31日,也就是在红军总部中央机关到达瓮安猴场的当天下午,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会议。会议从12月31日的下午一直开到第二天的凌晨。

  会议通过了《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会议重申了黎平会议制定的战略行动方针,再次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肯定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为红军行动的指导思想,为实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意图、争取红军处境的根本好转和取得乌江战役的胜利取得保证。猴场会议决定中明确规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即是说红军的军事行动必须经过中央政治局批准,从而把军事指挥权从李德手中转移到中央政治局和军委集体领导手中。红军随之强渡乌江天险,攻占了遵义,掀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鸡鸣三省会议

  1935年2月5日,中央红军向云南扎西行进的路途中,中央政治局在川、滇、黔三省交界一个叫“鸡鸣三省”的地方召开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在中央负总的责任。这次会议实际上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召开的第一次重要会议。杨尚昆在《坚持真理,竭忠尽职》一文里写道:“他(张闻天)的任职保证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指挥,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扎西会议

  2月5日—9日,在向扎西地域集结的行程中,中央政治局及军委领导根据敌情变化连续在扎西境内召开了“扎西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决定,使红军在新的党中央领导下,完成了新的战略转移,由被动变主动,从挫折走向胜利。扎西会议因此被载入革命史册。

  苟坝会议

  3月10日,中央政治局在苟坝召开扩大会议,讨论进攻打鼓新场(今金沙)的建议,与会多数都主张打、只有毛泽东主张不能打固守之敌,不能啃硬的,应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会场争执不下,毛泽东以辞去前敌总指挥职务力争。

  会议以少数服从多数,通过建议。晚间毛泽东劝阻周恩来缓发作战命令。第二天开会,说服与会者放弃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随后毛泽东以作战情况瞬息万变,指挥需要集中,提议成立三人团全权指挥军事。中央决定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

  三人军事小组全权指挥军事,在当时是全党全军最重要的领导机构。毛泽东同志进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表明了新的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全党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通过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鸡鸣三省会议、扎西会议和苟坝会议,保证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核心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精神得到了实际落实。

  遵义会议纪念馆吸引四方目光

  遵义会议纪念馆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东侧,这里已经成为全国人民进行党史学习、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年四季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据介绍,遵义会议会址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4000多万人次。在“五一”黄金周、“十一”期间,纪念馆最多的时候接待游客近两万人次。

  遵义会议纪念馆1953年筹建,1955年对外开放。是我国解放后第一批修建的革命纪念馆之一。馆藏文物500余件(不包括复制品与仿制品等);历史资料3978份;资料图书1426册。1961年,遵义会议会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纪念馆朱红色的大门上,悬挂着一块墨底金字的牌匾,镌刻着大气磅礴的毛泽东手迹“遵义会议会址”。这是他一生中惟一一幅为革命遗址题写的匾额。1984年,遵义会议纪念馆恢复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全貌。以此址开设了遵义会议辅助陈列室。

  1993年,遵义会议会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十个优秀社会教育基地”;1995年,共青团中央又授予由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的“全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基地”;1996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6个单位,又联合授予“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11日,中宣部又授予“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5年1月15日,距遵义会议会址东侧300米处,新建成的遵义会议陈列馆正式开馆。新馆建筑风格为青砖碧瓦的黔北民居式样。建筑面积6464平方米,展示面积2600平方米,分为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胜利会师、永放光芒5个部分。以红军长征为主线,以有关人物事件为板块,以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为重点,点、线、面有机串联起来,以反映红军在遵义活动为主,同时反映整个红军长征的概貌。

  陈列馆内用了三组群雕手段艺术地渲染人物和历史,一是《惜别苏区》;二是《历史转折》;三是《出奇制胜》。同时二楼大厅最醒目位置设有巨幅景观画———《娄山大捷》,是目前表现这一题材体量最大的一幅。新馆还收集了500多件珍贵的文字图片和文物资料,并以影视厅、声音模拟会议室等高端技术手段进行展示。新馆开放一年来,已经接待35万人次,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好评。作者: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