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积极推进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15:52 乌鲁木齐晚报

  ( 新疆日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
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自治区党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对“十一五”时期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部署。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准确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全国人民和谐稳定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只有农村发达了、农村繁荣了、农民富裕了、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才能有基础和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文明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为重、发展优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消费水平,有利于开辟广阔国内需求市场,扩大内需,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新时期、新阶段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地改变村容村貌,而是一个全面科学的工作部署、一项系统工程。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既注重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涵盖“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包含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把农村各项工作有机地串连起来,是农村全部工作的龙头和主线。全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义,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把农村基础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地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平衡发展,使解决“三农”问题有了更得力的抓手。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区提出并长期开展了以“好渠道、好条田、好道路、好林带、好居民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五好”建设。这是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更高的标准,坚持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区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持和发展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村经济更快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农村教科文卫事业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改善。这是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但也要清楚地看到,目前我区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增加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基础,推动农村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自治区党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重点,以农村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稳步扎实地开展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必须摒弃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的思想束缚,从传统的体制、制度与机制中跳出来,谋划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新思路,营造城乡一体、平等发展的环境。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就是要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实现农村发展的外部体制和机制创新。从我区实际出发,以城乡统筹为基本方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概括起来就要按照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机制的要求,努力做到“三个观念转变、加快三个传统改造,建设五个体系、实现‘六新’目标”。

  促进三个转变:就是要由以土地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由以农业增收为主转变为以非农增收为主,注重农民收入多元化;由农村发展单纯推进农业发展转变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整体推进,注重协调发展。改造三个传统:就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农村改造成为现代文明的新社区;把传统的农民改造成为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四有”农民。建设五个体系:就是建设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体系。调整农村工业布局和发展战略,积极有效地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建设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制定公平的就业政策,促使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与就业市场一体化;建设城乡统筹的利益分配体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直接支持保护力度;建设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服务事业投入,确保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支持重点向贫困农村转移;建设城乡统筹的政府管理体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水平和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强化政府服务,依靠政策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实现“六新”目标:就是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培育新产业。依托科技进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发展产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以农民增收为根本,提高新生活。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明显降低,农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以素质工程为依托,培养新农民。通过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造就一代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先导,倡导新风尚。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理念,营造良好的生活风气;以乡村整治改造为抓手,塑造新风貌。着力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以创建平安、和谐乡村为目标,健全乡村治理新机制。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同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促进民主化管理。

  三、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农村经济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必须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全面性、动态性、层次性。不同地区的历史、环境、基础不同,建设的速度和目标也各不相同,随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抓规划。谋定而后动,则事半功倍。为避免走弯路、造成浪费,规划先行应当是一个重要原则。根据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主要以县乡为单位,按照具有前瞻性、和谐性、包容性特征,组织好科学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规划既要适度超前,更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到今后工业化、城镇化的长远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便利农民生产生活,注意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民居、寺庙等文化遗产,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

  2.抓增收。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普及推广,依靠科技增收。围绕四大基地建设,认真抓好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农业节水、防灾减灾、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重大技术研究。加大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力度,积极采用先进适用农机具,科学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农药、农膜,减少环境污染,积极促进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发展。二要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依靠规模效益增收。坚持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突出“四大基地”建设重点,深化农业区域布局,建成若干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区域特色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新疆特色优势的产业区和产业带。三要加强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依靠产业开发增收。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壮大带动主体,集群发展食品加工业,打造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品牌、名牌,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健全带动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四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依靠市场开拓增收。要树立和运用大市场理念,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繁荣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利用好期货市场,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五要加强劳动力转移工作,依靠发展劳务经济增收。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宣传,进一步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依靠政策引导,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推进农村劳动力由季节性向经常性、由自发性向有组织、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由农业向非农业、由农村向城镇、由打工向自主创业的战略性转移。

  3.抓培训。要大张旗鼓开展对农民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城市的教育培训资源,根据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变化和用工单位的需求,认真组织好农民务农技术培训,务工和其他服务行业就业技能培训,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劳动者知识化专业化,实现多能多岗就业增收。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农牧民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抓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保障能力。要继续认真开展好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灌区续建配套,干支渠和未级渠系配套工程建设,以及现代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林业五大生态工程建设,巩固完善绿洲生态屏障。加强草原生态恢复保护工程建设。

  5.抓改革。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农民的积极性来源于改革。要突出两个重点,完善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八大体系。一是着力改革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主要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征地补偿机制;二是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包括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要完善农村中介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减灾防灾体系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信息和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同时,还要认真开展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服务实力,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6.抓环境。要以“道路硬化、环境优化、饮水净化、民居美化,村庄绿化”为目标,成片推进旧村改造整治和新村建设。实施“一气三改”工程,加快普及农村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农村饮水安全设施建设,继续深入开展防病改水工作;加强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村出行条件;提高农村供电能力,改善农村用电条件,保证农民用电稳定安全。鼓励支持边远地区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风电和小水电,提高农村牧区用电覆盖面;加强农村社区规划,加大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积极稳妥推行民居改造工作;动员农民治理脏乱差,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开展村庄绿化,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7.抓教育。加强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要认真落实国家支持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和相关教育减免补助政策,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鼓励农牧区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努力提高农牧区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继续加强农牧区校舍等基础建设,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

  8.抓文化。发展文化事业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大事,要加大农村宣传文化站、文化中心建设,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构建以县城为龙头、各乡镇为枢纽、村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搞活社区文化,积极举办重大节庆文艺晚会、农牧民文艺演出、春节、古尔邦节社火、麦西来甫、阿肯弹唱、敖包聚会等大型群众性文体节目。继续认真开展文化活动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广泛开展文明县城、文明村镇、建设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实施“六进村”工程及评选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和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农牧民的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9.抓卫生。农民健康水平和提高人口质量与农村卫生事业、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戚戚相关。继续加强和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突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牧民医疗互助制度建设,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新路子。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网,努力做到农牧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突破人才瓶颈,建立灵活自主的用人机制,加强村医培训,为乡镇卫生院提供充实的后备力量。完善城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基础建设。计卫整合,资源共享,落实计划生育政策,遏止计划外生育,控制农村人口增长。

  10.抓典型。尊重客观规律,坚持抓点带面,分类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切不可大铺摊子,更不能大拆大建,也不能搞一个模式、搞一刀切。要加强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开自治区、各地、州、市、县(市)都应设立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必须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强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