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两岸关注专题 > 正文

十大当选新闻的厦门卫视推荐语及顾问团点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22:57 厦门卫视

  1月15日,历史上第一次由两岸媒体厦门卫视、台湾三立台共同举办,在海峡两岸同步调查,以两岸关系热点新闻评选为主题的“2005两岸关注”年度评选活动结果隆重揭晓。以下是厦门卫视推荐语及顾问团点评。

  两岸民航飞机56年来成功实现首次“双向、对飞、不中停”的包机模式

  2005年1月29日8点,大陆国航和台湾华航的两架飞机,分别从北京和台北起飞,56年来两岸首次实现共同参与、多点开放、直接对飞、双向载客。 此次春节包机让在大陆的数十万台商省去了中途转机的劳顿,省下了许多的时间,也比非包机航线节省了二到三成的费用。

  但同时,由于此次包机航点不多、班次不足,使许多地方的台商无法成行;加上包机商谈的时间较晚,许多台商等不及,提前订票从港澳转机或者经两门、两马航线返台;而因为搭乘包机的乘客身份受限,在大陆的台生和大陆配偶无法搭乘。所以大陆台胞对于来年的包机方式寄予厚望。

  厦门卫视推荐语: 两岸三通的一小步,两岸交流的一大步,送给两岸中国人最好的春节礼物,它给2005年的海峡两岸发出春天的信号

  两岸专家顾问点评

  章念驰(大陆):2005年春节包机是第一次使意识形态让位于民生和民需。

  彭怀恩(台湾):两岸民航机队首次双向直飞台湾海峡,不但具有历史意义,更是为两岸三通奠定基础。

  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3月4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成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

  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胡锦涛的重要讲话在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厦门卫视推荐语: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方针的集中表现是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理论源泉与方向指南被舆论解读为“软的更软,硬的更硬”的新思维预示了大陆对台政策将比以往更具弹性和理性展现了“唯其义尽、所以仁至”的诚意和胸襟开启了两岸新时代

  两岸专家顾问点评

  余克礼(大陆):“四点意见”即是对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全面继承,又是因应新形势的重大理论创新。

  王尚文(台湾):四点意见虽然再次强调了反台独的不妥协态度,却也表示了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不放弃,再次理清了大陆对台湾政策的基本立场。

  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3月14日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4号主席令,公布了这部法律,该法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部法律明确规定,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该法获得了台湾同胞的支持,进一步满足了两岸人民共谋和平、安定发展的强烈愿望。

  厦门卫视推荐语: 第一次将对台方针政策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从而使两岸关系的发展获得国家强制力的保障法律通过时,无一票反对,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了中华民族珍惜和平、反对分裂的强大民意。

  两岸专家顾问点评

  余克礼(大陆):这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对台方针政策、位阶很高的法。

  黄东烈(台湾):大陆首次以法律规范两岸关系,此举引起台湾人民的普遍关心。

  许文龙发表台独不可行声明

  台湾奇美集团创办人许文龙3月26日发表退休感言,表示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人民都是同胞姐妹,同时认为两岸应该尽早三通,使资

  源互补。对于《反分裂国家法》,许文龙觉得这个法案让他心里踏实许多,因为奇美不搞“台独”。许文龙公开表示,“台独”是一条走不通、又极危险的路,搞“台独”只会把台湾引向战争,把人民拖向战争。有人认为他的表态是希望能让奇美在大陆的投资更加顺利,也有人认为这是他在商言商,但无论如何,这番感言成了一个重磅炸弹,将台湾舆论炸开了锅。

  政治旗舰放一边,经济利益为先行,曾被指是“绿色”商人的许文龙,如今唱出了红调调,却也代表了大多数台商的意愿。

  厦门卫视推荐语: 投资大陆、认同一中、反对台独,许文龙的实话实说说出了台湾许多人士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他曾被人们视为绿顶商人,这次却不怕被戴上红帽子,推倒了台湾红色禁忌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两岸专家顾问点评

  陈孔立(大陆):许文龙的声明表明,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他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只要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就会得到人民的肯定和支持。

  王尚文(台湾):此次许文龙发表台独不可行的声明,对于台湾当局的两岸经贸政策、人民观感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中国

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

  连战:相逢一笑泯恩仇

  2005年4月26日,国民党主席连战在暌违大陆五十六年之后,第一次跨过台湾海峡踏足大陆。

  南京的感念之站,北京的和解之站,西安的怀亲之站,上海的希望之站,连战2005和平之旅为两岸开启了一扇交流与对话的大门。

  国共两党在握手中寻回过去的记忆,在微笑中寻找共同的历史渊源,人为制造的坚冰在那一刻融化,国民党和共产党终于在半个多世纪之后,“相逢一笑泯恩仇”。而跨越海峡的握手,奏响了两岸交流的主旋律,让人们看到两岸热爱和平的人士,面对历史和现实的胸襟。

  宋楚瑜:寻血缘之根,搭未来之桥

  2005年5月4号,宋楚瑜“寻血缘之根,搭未来之桥”,到西安黄帝陵

  拜谒、到湖南家乡拜访,祖国的山山水水、乡亲们期盼的神情让宋楚瑜和

  妻子陈万水都为之动容。

  眼泪诉说的是乡愁,包含的是两岸人民对和平的期盼。

  郁慕明: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2005年7月6日——13日,新党主席郁慕明率领的新党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陆访问团,先后访问广州、南京、大连和北京等地,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碧血黄花、南京大屠杀的锥心之痛、大连日俄监狱的难言之辱、

  卢沟桥的累累弹痕,为期8天的“民族之旅”,郁慕明情绪激昂。

  郁慕明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临场脱稿,侃侃而谈,时而温情,时而动情,时而激昂,时而激愤,赢得全场热烈的喝彩,也令访问团成员雷倩数度悄然拭泪。郁慕明在人民大学激情洋溢的演讲无疑为他的民族之旅划下情感的注脚。

  厦门卫视推荐语: 三党领导人跨越海峡,追逐两岸和平梦想,开启了两岸政党交流的新格局,实现了60年来国共两党的握手,掀起了台湾持续的“大陆热”,达成的诸项共识凝聚了两岸的主流民意

  两岸专家顾问点评

  陈孔立(大陆):三位台湾政党主席访问大陆,对于促成“和平、和解、合作、双赢”的两岸共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彭怀恩(台湾):突破两岸政治上的交流模式,以沟通促进和解,有助于化解两岸多年的对立。

  台湾水果零关税“登陆”

  2005年5月18号,连宋登陆后,进入大陆的第一批零关税台湾水果,首次在福州举行的第七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上亮相,短短的几天时间,来自台湾的33吨新鲜水果被热情的大陆民众蜂抢一空,小小的台湾水果一夜之间成为两岸经贸活动最活跃的分子。

  大陆广阔的市场和经济腹地吸引着台农投资大陆。为了解决台湾水果丰收季节的滞销问题,落实连宋访问大陆达成的共识,推动台湾水果在大陆扩大销售。从8月1日起,大陆单方面采取优惠措施,正式对原产台湾地区的菠萝、木瓜、杨桃、莲雾等15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到2005年11月底为止,共有一百四十万美元的宝岛水果销往大陆,约合四千六百二十万元新台币,是去年全年的四倍。

  离台湾距离最近的福建,在台湾零关税水果“登陆”中发挥了重要的优势,而厦门正在努力打造成为台湾水果的集散平台和中转基地。

  厦门卫视推荐语: 两岸交流的信使,两岸和解共生的寄托,大陆对台湾的认同和诚意,台湾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和新想象

  两岸专家顾问点评

  余克礼(大陆):这一重大举措对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营造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气氛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黄东烈(台湾):是两岸经济互惠的友好表现,但因台湾当局视为大陆的一种统战策略而消极阻止,以至于成效不理想。

  “神六”完成载人航空壮举 两岸泥土同游太空

  神州六号载人飞船11月12日上午9时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经过115个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于17日凌晨安全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这是继2003年10月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后,我国进行的第二次载人飞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1克取自全世界最高建筑台北101楼的地基土,带着浓浓的乡愁,融入9克取自郑和家乡云南晋宁的大陆土中,成文神州土地上唯一遨游过太空的珍稀土壤。申请搭载泥土的云南小朋友李蝉羽表示,1克台湾的泥土,代表最后一个还没有回归祖国的孩子;9克大陆泥土,代表长长久久的美满生活,9+1代表十全十美,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祝愿祖国和平统一。

  厦门卫视推荐语:两岸泥土 同游太空,一个小女孩的创意,实现在神六载人飞行的创举中,大陆的骄傲,台湾分享,民族的未来,两岸担当

  两岸专家顾问点评

  陈孔立(大陆):“神六”上天,是中国人的骄傲,两岸同胞都受到鼓舞。

  王尚文(台湾):航天发展一直是美、苏两国所独领风骚,此次大陆成功发射“神六”载人飞船,象征着中国人的智能及科技也不落人后,台湾方面也是与有荣焉。

  大陆宣布将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

  2005年10月28日,应台湾观光协会的邀请,中国旅游协会会长邵琪伟于率“大陆赴台旅游考察团”66人对台湾进行为期十天的旅游考察。

  这次民间性、事务性的考察,被大家视为大陆有意开放民众赴台观光旅游的前奏曲,他们行程遍布全岛,考察大陆居民赴台的旅游线路以及台湾的各项旅游接待设施,为实现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做好准备。

  2005年5月3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宣布,大陆有关方面将于近期全面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这项惠及两岸的举措褪去了台湾神秘的面纱,让宝岛从此不再遥远。

  台湾岛内要求当局早日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呼声再次高涨。对旅游业界而言,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蕴藏着无限商机。据估算,如每天开放1000名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一年即有36.5万人次,以每人在台花费5000美元计算,初期商机即逾500亿元新台币。

  厦门卫视推荐语: 又一个美丽的约会,又一个心动的理由,台湾用迷人的风光吸引大陆,大陆用温暖的热情感动台湾

  两岸专家顾问点评

  陈孔立(大陆):大陆宣布将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体现出“只要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事,就要努力去做”的承诺。

  彭怀恩(台湾):大陆宣布将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不仅对促进台湾观光事业及发展经济有利而且对两岸民众互相了解和交流也是有益的。

  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后逝世

  这是历史的一瞬。1993年4月27日“汪辜会谈”,汪道涵与辜振甫握手。隔着一道浅浅海峡,两岸对峙44后年,终于把手握在了一起。“汪辜”就此联结在一起,两个名字深深镌刻在历史的记载中,无法分离。

  年初目睹辜老的仙逝,年尾传来汪老的辞世,汪辜二老这对曾经合力写下两岸关系重要一页的历史拍档,不约而同地在2005相继地走出人生,走进了历史。

  汪道涵和辜振甫,两只飞翔在海峡两岸的领头和平鸽。生前仅数面之缘,便引为知己,为谋两岸同胞福祉鞠躬尽瘁。1993年第一次“汪辜会谈”,被认为开启了两岸的对话时代,在大陆也第一次掀起了台商投资兴业的高潮,汪道涵成为台湾民众耳熟能详的大陆政治人物。

  第二次“汪辜会谈”开启了两岸实质上的政治对话,双方达成了包括汪道涵应邀访台的“四项共识”。然而,汪老却未能在有生之年达成这一愿景,成为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汪辜二老具有深厚的博学修养的和浓厚的民族情感,他们对两岸人民的共同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怀和使命感,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他们以开明的胸怀和温和的理性拉开了两岸和谈和解的序幕,汪辜二老驾鹤西去,他们的历史会面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厦门卫视推荐语: 一对远去的历史背影,一个不再的历史绝唱,对历史的怀念,总是充满着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盼;哲人已去,“九二共识”再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两岸专家顾问点评

  章念驰(大陆):两会与两位老人,成功地实现了二次会晤,达成了四个协议,开启了两岸中国人自己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先河,其功卓越。

  彭怀恩(台湾):汪、辜二老的努力如今成为絶响,但历史将记载该两人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的贡献,以及温文儒雅的政治家风范。

  大陆宣布赠送台湾同胞一对大

熊猫

  国家林业局1月6日正式对外宣布,16号和19号候选的两只大熊猫,将被赠送给台湾同胞。从宣布赠送到筛选到确定,大熊猫在冬季台湾,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浪,席卷宝岛。

  为争取大熊猫到自己家落户,台北、台中、新竹暗暗较劲。据悉,台北市动物园的熊猫馆加紧赶工,硬体设备已经完成将近一半,最快今年四月就可以完工,他们还派出两名动物专家到美国取经。台中市熊猫馆也开始规划设计,而且准备耗资1.2亿新台币筹建。

  就在台北木栅动物园提出申请后的第二天,新竹六福村动物园也提出申请,成为此次争取大熊猫定居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声称自己可以提供最适合大熊猫定居的环境,有信心和台北木栅动物园一比高下。

  看来,熊猫要到哪里定居,还得好好挑一个家。

  厦门卫视推荐语: 可爱的永远可爱,期待的正在期待,这对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提醒我们:两岸的真情值得珍爱两岸的互信需要呵护!

  两岸专家顾问点评

  章念驰(大陆):将熊猫送给台湾同胞,这是大陆的善意,但因台湾当局的阻挠,使一桩非政治化的问题被政治化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黄东烈(台湾):这一举动象征着大陆对台湾同胞和平友好的表现,立刻引起两岸人民的关注,但台湾的反应却呈现两极化。

  相关专题:2005两岸关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