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哈飞人极限飞行千里运送燃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01:04 新晚报

  本报特约记者 栾元滨 齐焕清 杨华 于江 梁德好 王滨生 孙耀平发自南极中山站

  当地时间1月11日晚,一份来自澳大利亚南极科考站的传真传至中国中山站:澳大利亚一架飞机在执行科考任务时发生故障,迫降在距离其科考站数百公里的南极冰盖上,三名澳大利亚科学家被困。该国科考站的直升机由于携带油料和运载能力限制,无法进行营救,特请中国科考站紧急救援。中山站立刻展开行动,来自哈尔滨的两架“直九”先后4次穿越
南极的“飞行禁区”参与救援。7名作为本报特约记者的哈飞直升机飞行员,在南极展开了哈尔滨人无私的国际人道主义大救援。

  极限飞行1200公里

  澳大利亚飞机迫降位置距中山站700多公里,“直九”无法直接飞到目的地。中澳双方紧急协商,决定采取空中接力的方式,由澳大利亚的两架“松鼠”直升机搭载维修师飞到位于中山站和事故发生地之间的海狸湖营地,而两架“直九”前往距离中山站110公里的三桑岛储油站,为“松鼠”运送16桶共计3.2吨的航空煤油。

  海狸湖营地距中山站360公里,“直九”要先飞到三桑岛装油,然后送到海狸湖营地。一架“直九”一次最多只能装4桶油,每架“直九”要来回飞两次,飞行距离1200公里,加上装卸油时间,预计需要12个小时才能把所有油料运送到营地。做为《新晚报》特约记者的“直九”机组栾元滨、齐焕清、杨华、梁德好、王滨生、于江和孙耀平7个哈飞人表示,克服一切困难,展开了无私的国际大救援。

  救援做无法返航准备

  在南极的狂风天气下,无法进行远距离吊运,只能打破飞行安全规定,把油桶搬进机舱运输。“直九”机舱只能容纳8人,储油站又没有任何装运工具,想把200公斤重的油桶放进离地1米高的机舱内很难。7名机组人员搬来4个油桶进行试验,终于找到了装卸的方法。当地时间12日15时左右,两架“直九”带着7名机组人员和5名科考队员起飞,执行这次国际救援任务。救援队还带了一箱饼干、一箱矿泉水和12套睡袋,以防遇到恶劣天气无法返回。到达三桑岛储油站后,队员们找来木板,依靠人力,4人一组逐个把油桶送上飞机。随后飞往海狸湖。

  人道救援国际扬名

  海狸湖营地与三桑岛储油站之间是南极第三大冰架———埃莫里冰架。这个总面积超过7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冰架时常出现使飞行员“恐惧”的白化天气,而两架“直九”必须穿越这一“飞行禁区”。刚刚进入冰架区域后,飞机就被云雾包裹,一时分不清哪里是云哪里是冰。为了躲避恶劣雾天,“直九”被迫进行超低空飞行。250公里的航程,平均时速300多公里的“直九”竟飞了1个半小时,在营地苦苦等候的澳大利亚救援人员终于看到了航空煤油。为尽快完成任务,卸下煤油后,队员马上返回储油站,将剩余的8桶油运送到海狸湖营地,比预计时间提前了3小时完成整个救援任务。这时,已是当地时间1月12日晚上11时。

  1月13日凌晨,连续奋战11个小时,4次空中穿越“飞行禁区”,飞行总距离1200公里的两架“直九”顺利返回中山站。这次救援行动是我国南极科考史上首次动用空中力量对外国科考队进行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工作强度、飞行距离和难度都创造了历史纪录。这次关系到国际同行生命安全的大营救经历,让“直九”队员颇为自豪。事后,澳大利亚科考队向中国科考队表示了诚挚感谢。他们表示,中国科考队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16桶航空煤油,对他们顺利修复迫降飞机、营救被困人员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哈尔滨飞行员不顾生命安危的国际主义援助义举,令他们深深感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