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申城百姓居更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09:13 解放日报

  

申城百姓居更佳

  加快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住房保障体系。根据不同情况,分层次、多渠道地解决好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对居住困难和生活困难的家庭,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将“双困”家庭纳入廉租住房制度。对中低收入居住困难家庭,采取租售并举措施,加大政府支持和补贴力度。

  ———摘自《关于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

  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十一五’期间,上海将完成中心城区40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旧里的改造任务,约占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现有总量的50%”,“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报告透出的这一信息,成为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大家纷纷建言,让申城百姓居更佳。

  【现状】人均住房:21.3平方米

  5年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1.3平方米,增加了5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加快推进,2005年全市50多万户市民家庭就地改善了居住条件。同时,推出扩大廉租房受益面、实行公有住房优惠政策、放宽购房贴息政策等一系列惠民举措,为困难群众进一步完善了住房保障体系。

  【观点】旧里改造排定时间表

  “十一五”期间,本市要完成中心城区400万平方米二级以下旧里的改造,这不仅是城市发展自身的要求,也体现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更多百姓的指导思想,让长期生活在旧里以及棚户区的居民真真切切感受到居住条件的改善。

  张泓铭委员表示,旧区改造能够为城市带来了许多综合效应:整个城市旧貌换新颜,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腾出了空间;为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有助于发展第三产业;让居民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并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不少代表和委员表示,在进行旧区改造以及动拆迁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确保动拆迁居民的基本利益,涉及动迁居民的补偿与安置时,要依据规范、公开、公正的原则;要确保充足的安置房源;扩大推行相邻地区房屋置换;严格实施包括听证会等在内的解决动迁矛盾的一系列制度;对于动拆迁中显露的就业、失业等综合问题要各方面协调解决;让老百姓走得放心、安心、称心。

  对从中心城区搬至郊区居住的市民,相关的生活配套设施要及时跟上。除了必要的水电煤、交通等基础设施外,商店、邮局、学校、医疗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也要同时推进,令老百姓住进新居后没有后顾之忧。

  旧居也能变新房

  洪克敏代表表示,除了列入动拆迁范围旧区外,还有不少二级旧里和大批建造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公房,其中有不少已出现了困难群体集聚现象。在她所在的黄浦区承兴小区,1800多户居民全部居住在二级旧里中,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用过瓷砖和抽水马桶。

  代表和委员们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大综合平改坡、厨房革命等民心工程力度,为那些无力改善自己居住条件的居民办实事、办好事。

  朱志荣代表建议,政府进行旧区改建时,要为老百姓算好一笔“经济账”,让他们真真切切得实惠:进行厨卫独用改造,是否可以为老百姓选购节水节能的卫生洁具;及时修缮置换老化的电线及管道,使老式小区夏天不太热,冬天不太冷……在旧区改造中增加新的元素,提升内涵质量,在保障老百姓基本居住水准的基础上,进行更人性化的规划,使老式小区居民尽量能感受到现代小区的舒适。

  软设施要更人性化

  让百姓居更佳,不仅单纯局限在住房上,还包括配套设施、社区服务、居住环境等内容。徐瑞萍代表表示,老百姓不仅要住得称心,还要住得舒适。这就要在软件上下功夫,小区物业、综合管理等方面水平要跟上。小到小区绿化设置、大到整体管理服务,都需要进行通盘考虑,这样才能使群众的居住环境不断完善。

  郑时龄委员表示,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在关注旧区改造和动拆迁同时,也应当关注大概念的“居住”:发展轨道交通、提高绿化覆盖率、城市规划更有系统性……每个国际大都市都拥有自己的品质,希望5年后的上海,也能形成一个更舒适、更人性化的居住空间。

  

申城百姓居更佳

  本报记者 谈燕 孟知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