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囊括国家五大科技奖 强势政府的科技发展逻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10:11 民主与法制时报

  特约记者许凯傅光云

  “今后一段时期内,可以说,上海在生物医药方面会超过北京。”1月12日,李忠明对记者说。李是海规生物科技 (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让这位曾留学美国的医学博士做出这一判断的,正是创办海规生物两年多来的点滴体验 。用他的话说,“这和上海市政府的战略眼光分不开”。

  三天前,上海迎来国家年度科技大奖“满堂彩”:1月9日,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 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揭晓,上海首次实现全覆盖,46个项目(人)占全国321个获奖项目(人 )的14.33%,获奖比例超过以往(2000年以来的比例分别是7.3%、6.3%、11.8%、10.2%、13 .95%、14.33%)。

  当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吴孟超站在领奖台时,相信很多上海科技人深有感触:这位肝脏外科的主要创 始人、国际肝癌研究重要开拓者获奖,在实至名归的背后,有着上海这座城市,更有着无数上海科技人。吴孟超院士获奖不是 偶然,五张红榜“全覆盖”更非偶然,他们有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科技发展逻辑,有着科技发展背后的经济强势。

  从“产学研”到“官产学研”

  “科技创新要有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政府的作用是按照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来领导和管理科技,提供尽可能良好的条 件,保证科学民主,贯彻百家争鸣。”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秦伯益教授在“浙江论坛”报告会上 ,就“社会政治状况与科技发展”这一话题,提出了这个观点。

  记者采访得知,用秦教授的观点来诠释上海近年科技的突飞猛进,十分恰切。“上海能够获得这么多奖项,与重视科 技创新很有关系,与上海近些年的科技政策也有关系。现在的成果,是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不是一朝一夕的显现。吴孟超也 不是一时之功。”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

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说。

  李忠明总裁在这方面深有体会。他回国第一天起,就感受到上海市的支持。2003年4月,他在上海市北工业新区 注册成立海规生物科技公司,“不仅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还受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下一个10 年、20年科技发展的重点,上海对此有着明确的定位。”

  据了解,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三大基地,其中一个就是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李忠明受到政府的特别礼 遇,是因为他的项目。李博士在国外呆了20年,在生物医药和疫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从1994年开始,他将研究的重点 和兴趣转移到基因免疫和结核病新疫苗上,海规生物定位就是新疫苗的研究与开发。2003年,刚回国不久的他,就参与了 上海市科委SARS疫苗研究的攻关课题;2004年更是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上海市科委研究和开发预防结核病新疫苗的 重大科研项目。

  “早几年,肝炎是第一大传染病,如今已被结核病取代。国家生物医学863计划的重中之重是疫苗,疫苗的重点是 呼吸道传染病,而呼吸道传染病的重点在结核。”李博士说,“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国家,疫苗解决都非常重要。为此市科 委给予了大量投入。”据了解,李博士牵头的结核病疫苗研究,已经取得极大突破。目前已经进行了动物试验,下一步将开始 临床试验。

  上海市政府的重视,已经开始显现出成果:2005年上海新增选15名院士,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部就占了6位, 占据全国该领域新院士半壁江山。目前,上海的中科院院士已达97人,两院院士总人数位居全国第二。

  “市政府对发展科技的思路很明确,政府应该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几年前我在考察日本时,就发现日本 科技发展与‘官、产、学、研’相结合有很大关系。政府应该在政策和资金上对符合科技发展方向的企业进行扶持。”李忠明 说。

  对此,秦伯益教授有着他明确的见解:“现代科技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和运作,官产学一体化。”

  强势政府造就强势科技

  回到2005年度科技大奖,不管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开发,上海均表现不俗:7个项目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奖,占全国 获奖总数的18.42%;34个项目入选国家科技进步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4.41%。其中,宝钢、振华港机、中船 重工集团第711研究所和市畜牧兽医站摘得4项科技进步一等奖,企业创新与高校、科研院所“平分秋色”。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平分秋色”,正反映了上海对待科技创新的态度。政府的引导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比如 对企业的扶持,市委书记陈良宇就提出“华山一条线,靠企业去攀登”。

  在2005年12月5日举行的“自主创新与城市信息化”论坛上,上海市科委主任李逸平分析说,阻碍上海科技进 步的症结,在于科技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为此,上海提出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思路,重点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

  “这次能获得5项大奖是个好事,也是上海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的体现。”东方证券科技分析师、高级经理陈刚博士 说,“一方面是上海的科学家们努力奋斗、不断研究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政府长期以来大力支持有关。其实上海在科教文 卫的实力一直很强,这次获奖,是上海长期注重科技创新的结果,可以说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事。”

  分析人士认为,上海能够提出符合发展方向的思路并成功推行下去,与高效而强势的政府有关。外地人谈及上海,有 着“强政府弱企业”的说法,尽管有部分政府官员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弱企业”的说法不确切,理由是“如果没有强企业, 上海GDP是不可能十几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不可否认的是,上海“强政府”的说法,却得到更多人的共识。对上海是“强 政府”的解读,更确切的说法是多年来上海已经形成一种完善的制度,这一制度足以将资源发挥到充分的地步。也正是因为这 些,上海发展科技创新的思路才能得到较好的贯彻,上海才能以一个较为高效的政府形象出现。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上海政府在高效运转的同时,也在培养着大批官员。并且,这些官员已经从上海走向中央以及全 国各地,中央政府也不乏上海培养的高级官员,这一点有目共睹。

  科技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这次国家年度科技大奖,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苏肇伉教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的项目是 危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急诊外科技术研究。为了研究这一项目,他耗费了十多年时间。

  2005年6月,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成功研制的“抗原——抗体复合型乙肝治疗性疫苗”进入临 床ⅡB期试验,预计2007年可以获得新药证书并进入产业化生产。据了解,该疫苗能激活人体的免疫应答,从而清除病毒 。闻院士的研究,让3900万乙肝患者看到了福音。这一研究,对闻院士来说,可谓“得来异常辛苦”,她为此花了17年 精力进行反复试验,并花费了大量金钱。不过,闻院士是幸运的,她研究出了成果;不幸的,是那些多年辛苦都没有研究出成 果的科技工作者。

  苏肇伉教授和闻玉梅院士的成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科研创新是一个耗时长耗费大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 时间成本。站在政府的角度,要搞好科技创新,一个前提就是想办法从投入上着手。“科技创新,需要雄厚的经济支撑;而经 济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带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上海这次成绩的取得,与科技投入有着密切关系。”郑时龄院士说。

  2005年10月国家科技部公布的《科技统计报告》显示,2004年,上海地方财政科技拨款39.32亿元, 比2003年翻了一番,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排名从全国第七跃升至第二(2004年,全国地方财政科技拨款401.9 亿元,广东省以65.4亿元居首)。

  近些年,上海经济也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据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上海全年GDP7450.27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3年增长13.6%,连续第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正是雄厚的资本,保证了上海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政府的投入和政策又为吸引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前提。“上海肯定能 走在全国的前列,政府的引导吸引了大量企业和人才,同时,人才又促使科技成果倍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李忠明博士分 析说。

  从另一个角度看,上海科技创新的发展,反过来会推动上海经济。东方证券的陈刚认为,这次获奖数量之丰,说明了 上海在中国的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能够给上海的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科技创新能力 的强大支持。“上海正处于转型时期,面临转型的困难,以前上海靠

房地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现在上海的‘十一 五’规划已经决定改变这种状况,要靠产业升级和制度、科技创新来作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并且,“这次获奖也为上海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为上海的科教文卫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 基础。”“对上海来说,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那就是今年以来,由于房地产方面的负面新闻比较多,使上海的良好形象受到 较大的冲击。这次上海获得5项科技大奖,使得形象焕然一新,这在某种程度减轻了上海近来所面临的压力。”陈刚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