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校园暴力亟须铲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09:07 河北日报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导致青少年犯罪案件频发,发案总数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一半以上---

  出现校园暴力的背景很复杂,有家庭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解决这个难题,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

  不良文化“强暴”稚嫩心灵

  在校园暴力的滋生过程中,社会不良影响扮演了“帮凶”角色。从黑社会称王称霸的电视镜头到血腥恐怖的电子游戏,到各种格调低下的书籍、杂志等,青少年接触暴力场面的机会很多,为他们的模仿提供了鲜活的“榜样”。

  一些小学教师也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胆子特别大,只因一点小事就会大打出手,甚至动刀。一些孩子的口头禅就是“我宰了你!”

  除了公然渲染暴力的“边缘”视听产品外,一些“主流”影视作品中表现出的暴力倾向也令人担忧。任由这些暴力文化发展下去,必将对青少年造成不良暗示,即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以暴易暴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有效手段。无疑,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危险的信号。

  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铲除校园暴力,应从铲除社会的不良文化开始。

  防暴,先从家庭做起

  记者不久前走访了一所学校,当记者问到孩子们遇到被同学打有何反应时,除了一少部分同学“报告老师”、或“回家告诉家长”以外,近半数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揍他”!

  究其原因,是家长从他们上幼儿园起,就向他们灌输在学校不能吃亏,遇到谁欺负自己就应以牙还牙的错误观念。

  剖析众多的校园暴力案例,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根源。无论是强制的还是隐性的家庭暴力,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此时如果再遭遇父母离异、家庭战争、极度贫困等负面刺激,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孩子是大人的镜子,孩子世界观中的暴力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投影。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道德行为。

  被忽略的心理健康

  学校对校园暴力也负有无法推脱的责任。这并不仅仅是管理不严、教育不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当前教育还没彻底摆脱应试教育阴影。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应试教育却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而这些被“主流”价值打入冷宫的“差生”,他们得不到关注与承认,就试图建立另一种“价值体系”承认自己。于是他们就用暴力来报复老师和同学,以这种“特殊方式”来获取老师的关注与同学的承认。

  如今我们虽然大力实践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但绝大多数人理想中的“素质”仍局限在培养受教育者生存所必需的各种竞争技能上,对人的了解、尊重乃至爱心,正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中所缺乏的东西。

  此外当前学生的心理教育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各学校急需配备心理教师。

  除毒瘤须通力合作

  专家们一致认为,要铲除校园暴力这颗毒瘤,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通力合作。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健全,孩子自我约束力差,他们很难把握什么样的行为是被允许的。减少校园暴力需要社会综合治理,建立学生法制教育的长效机制,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一些专家称,教师富有爱心,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杜绝校园暴力的产生尤为重要。各教育部门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师德建设,要根据学生、教师、家长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价,帮助老师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目标。

  省心理学会资深专家程群君认为,家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另一个摇篮,一个孩子健康的心理首先需要父母对他的尊重和肯定,学生心理问题、过激行为的出现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疏导、防范。

  此外,我国现行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是制止校园暴力的一个法律。但是目前,该法律还没有实施细则出台,在实践中仍缺乏可操作性,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抱怨,校园的安全管理常使他们“无法可依”。不少专家学者面对校园暴力问题的加剧,也都在建议加强立法,还校园一方安静健康的静土。阎世峰张丽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