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自主创新:城市发展新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09:12 解放日报

  

自主创新:城市发展新动力

  上海要形成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知识创新为基础、制度创新为保障、科技中介服务为纽带的城市创新体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既是上海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的生动体现,又是上海“十一五”发展的关键。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城市创新体系”———作为“十一五”规划中的主要任务之一,自然成为市“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创新,从瓶颈突破

  “十一五”,发展要有新引擎。

  代表、委员们指出:上海的发展面临着商务成本高、产业升级难、就业压力大、老龄城市早、旧区改造慢、能源约束紧、可用土地少、环保任务重等问题和矛盾。再靠要素拉动、资本拉动和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很难再续“神话”。上海必须走自己的路,靠创新拉动经济发展。张幼文、夏丽卿等代表认为:上海要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供强大动力;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也必须以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可喜的是,科教兴市主战略实施两年来,上海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有明显提高: 2004年,上海有 42项成果获得了国家奖励,占获奖总数 14%;在刚结束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上海又有 46个项目获奖,占获奖总数 14.3%,创历史纪录……但就整体而言,上海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存在一些“瓶颈”。

  “创新动力不足、机制不完善,影响了上海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朱荣林代表一针见血:创新投入不够是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尽管这几年上海 R&D(研究开发)投入强度明显上升,目前已达 2.34%,但相比一些世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投入强度最高的瑞典达到 4.27%,同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也都分别达到 3.09%和 2.96%;上海企业 R&D执行比例虽然也在逐年增长,目前已超过 61.8%,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同样存在不小差距。

  “创新人才不足,也是原因之一。”陈海汶、屠海鸣等委员指出,创新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没有创新领军人物就如同群龙无首。不久前公布的科教兴市指标体系显示:上海每百万人口中的研发人员数为 3290人。而国际上,每百万人口中研发人员数最多的是芬兰,高达 7094人,上海处于第 10位。

  除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也要同步发展。“‘试管’和‘锅炉’之间缺乏必要合作机制,就是‘阻绊’自主创新脚步的原因之一。”刘仲苓、金由辛委员生动地说:科研单位是创新源头,企业是实现场所,没有很好的产学研联盟,创新成果就很难转化、产生效益。与此同时,代表、委员们还指出:与自主创新相关的奖励机制、人才机制、技术资本化机制及科普机制等一系列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自主创新蓬勃发展,真正成为发展的力量之源。

  创新,向重点聚焦

  创新体系的构建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抓住“牛鼻子”,着力落实、聚焦和突破。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是立足点。数据显示:目前上海 60.2%的企业有引进技术的项目,其中 30%以上是引进国外生产线,技术依附性高于 75%,大大超过企业对外技术依附性 30%的警戒线。对此,蔡敏勇代表指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唯有自力更生,依靠原始创新。他建议:对于事关国计民生和战略产业的关键技术,一定要自主创新。这一过程可能相对较长,短期内也看不出效益,但必须有人“甘坐冷板凳”,持之以恒;与此同时,政府则需要用一定的激励政策来鼓励“安于寂寞”者。因为原始创新,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创新的最高水平。

  创新,也要分类推进。代表、委员们指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必须坚持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对国内外差距较大又有可能引进先进技术的产业领域,要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对我们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产业领域,要坚持以我为主,有效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重点推进集成创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还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少代表、委员欣喜地举例:上海表业有限公司让国产手表卖出世界名表价,成功“秘诀”就在于依靠自主创新,掌握了国产表极少掌握的机芯生产技术。张幼文代表、潘迎捷委员建议,要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突破口。改善企业领导机制,改革企业考核制度,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形成,纳入企业经营者和产权代表的业绩考核范围。同时,加大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将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大型国企产业化实力结合,优势互补,共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应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优化创新基地布局。杨浦区由分散的科技攻关转向建立综合性、开放式知识创新区域,促使高校、政府、企业打破观念和体制围墙,结成区域性、组团式创新联盟;松江大学园区通过智力资源集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大学园区、科技园区、城区“三区联动”。代表、委员们认为,应以重大项目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组织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起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逐步建立开放式学科发展体系。各区县也要积极与区域范围内的大院、大所、大学与大企业联动,建立、优化创新基地,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创新,需环境保障

  让自主创新“开花结果”,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培育的创新“土壤”。

  “一个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首先需要正确的战略导向和法律保障。”一些代表、委员举例说:从 20世纪 90年代起,日本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知识产权基本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进入 21世纪以来,日本每年新增专利近 20万件,新增专利数连续十多年高居全球三甲,自主创新体系硕果累累。徐方瞿委员指出:上海围绕“科教兴市”、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已有 81个,这些政策法规门类较为齐全,但潜在效应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目前《科技资源共享促进办法》、《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若干规定》等一批法规正在制定中,但要注意与已有的政策法规保持连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弥补政策法规上的断点、盲点和弱点,防止政出多门、互相矛盾,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规范政府行为,使政府科技创新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代表、委员们同时指出:上海还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 60条相关配套政策建议,逐步形成本市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落实好本市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自主创新“开花结果”,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郑韶代表认为:对于资金时间成本高、难度大、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创新活动,政府需要给予长期性的资金支持;不仅如此,政府还要通过制定灵活、高效的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让市场资本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活动。此外,对于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政府采购和鼓励使用,也是一种支持。

  构建城市创新体系,企业是主体。来自民营企业的严健军、李小萍等代表建言:企业内部也要建立起一套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和销售模式创新等环节在内的综合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是基础,组织模式和销售模式的创新则是机制和赢利保障。没有组织和销售模式的创新,技术创新的效益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程度。杨桂生等代表同时建议:企业还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根据上海提出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自主创新规划;建立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不断跟踪、调整、充实企业自主创新规划。

  吸引人才并营造适合人才发挥能力的环境,也是自主创新的重要一环。代表、委员们指出:在加强人才培养、开发和使用的同时,要为这些人才完善激励制度、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要健全人才选拔、评价、考核和奖励制度,形成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让创新人才尽显风流。

  本报记者 陆一波 方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