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了更美好的“十一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09:13 解放日报

  这是市人代会上,人大代表们进行专题审议时的场面:

  一次次举手,建言争先恐后;一次次发言,引起多少共鸣。这份热烈,来自代表们对上海发展的豪情满怀。

  这份热烈,表达一个共同的心声:为了更美好的“十一五”。

  自主创新 发展新引擎

  【关键词】人才强市 自主创新 企业主体

  【代表建言】曹臻、杨立青等代表:要让花了巨资引进的人才真正发挥作用,还要做好后续保障工作。除了创造满足人才需求的工作条件,还应尽力解决人才居住、医疗等保障问题,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张华、陆朴鸣代表: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需要有体制机制保障。要把自主创新纳入企业的考核指标体系,从而确保企业对创新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此外,政府还应出台相关财税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将资金更多地用于创新活动。

  李宣海代表:自主创新,除了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研发人才外,还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加强学科链、人才链和战略产业链相互对接,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的联盟。

  王海青、郑韶、丁光宏等代表:全社会要形成自主创新的氛围,形成全社会市民的终身教育体系,鼓励各行各业、所有社会个体都成为创新主体。

  【政府部门回音】“十一五”期间,上海将着力构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城市创新体系。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的突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至2010年,全社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65%左右,将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让现代服务业“腾飞”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国际接轨

  【代表建言】王卓贤代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与其他产业融合,同步发展,不能有偏废。上海的发展要依托长江三角洲和全国的发展,形成多种资源的聚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规划应与市场相结合,要贴近市场,而不能走形式。同时,巩固与发展要同步,对于上海传统的优势产业不能忽视。

  陈坚代表:生产型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应该保持二、三产业比翼齐飞的局面。政府应该营造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开放相关信息资源。同时应大力培育中介市场,培养引进复合型人才,提供行业内领先并和国际接轨的服务。

  张磊代表:加大商业服务环境方面的立法,尤其是在规范经营者经营服务行动上,政府职能部门要有大作为;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律和约束作用;要鼓励群众举报违法行为,切实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有关管理部门和单位要通过技术的手段,提供对违法行为的有效的预防措施。

  武申申代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政府要关注本土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加大对这些企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呼吁政府和社会各方,给予本土建筑设计师、咨询师、律师更多认可。

  【政府部门回音】“十一五”期间,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抓住培育龙头企业和集聚专门人才两个关键,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

  为困难群众撑起一片天

  【关键词】扩大就业 完善社保 和谐社会

  【代表建言】唐宁代表:据统计,每千名新生儿中,有5名患有自闭症;每千名老人中,有5名属于老年痴呆症患者。这两个千分之五,就需要政府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为他们撑起一片天。此外,上海还有13万登记在册的精神病患者,这些特殊群体几乎完全无法独立生活,希望政府能够更加重视解决这些群体的保障问题。

  刘正东代表:对于当前群众关注的就医热点,政府应当采取积极引导措施,使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民营医院这三种主要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够进行分层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位为便利医院,留住优秀人才,提高服务水平,吸引社区居民求医就诊,起到为公立医院分流的作用。民营医院在高水准服务的基础上,要杜绝乱诊断、乱检查、乱开药的情况,让就医者更放心。

  汪泓代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群众,能够享受低保保障。而生活标准刚刚超出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群众,却完全无法得到这些保障,实际生活反而可能比保障线下的群众更困难。希望能够形成一个更加有梯次的保障体系,让这些处于“边缘”的困难群众也获得相应保障。

  马锦明代表:在不少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有些企业要求应聘者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有些单位对于学生递交的简历等材料态度随便,还有一部分招聘单位不能完全摆脱性别歧视。希望政府能够规范就业市场,使“卖方市场”以诚招聘,保障求职者利益。

  【政府部门回音】“十一五”期间,将按照“要分类、有梯次、保基本、广覆盖”的总体要求,继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尤其将更加重视解决困难群众的保障问题;同时,将深化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落实优惠政策,把促进就业资金更多地向自主创业倾斜,帮助创业者解决经营场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困难,鼓励和扶持创业。

  让市民出行更便捷

  【关键词】公交优先 交通网络

  【代表建言】夏丽卿代表:一些轨道交通站点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不便,增加了市民的出行支出。应着力加大停车、换乘系统的建设,通过整体规划,使市民能够在轨道交通之间真正实现“零换乘”,在轨道交通周边确保公交站点的配套设置,降低市民出行成本。

  曹国强代表:要考虑到郊区与中心城区市民出行的不同需求。要关注那些因重大市政工程从中心城区动迁到配套商品房基地市民的出行。公交线路、轨道交通的配套建设应及时跟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夏佩芳代表:本市有一些热门路线存在公交线路重复设置,而相对的冷门线路如一些区域性交通却“乏人问津”,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建议公交线路的布点应与城市发展保持一致,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热门路线的公交线路加以整合,增加区域性的公交车辆,使资源优化配置,得到最大化利用。

  五一代表:公交优先,还要提升公共交通在市民当中的吸引力。如今,一部分公交车的时间准点不能保证、随意停靠上下客、车辆舒适度无法满足乘客需要。政府部门对此应加以引导,给予政策保障,推动车辆更新、规范运营程序、提升服务意识,使搭乘公交车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

  【政府部门回音】“十一五”期间,上海将以中心城路网规划为基础,开展公交专用道路网规划及其配套政策的研究,支撑公交专用道建设,落实公交优先政策。进一步梳理大交通、路网、交通枢纽网络,制定相应规划,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因时因地解决问题。进一步整合中心城区线路,完善郊区公交网络。

  打造文化高地

  【关键词】科教文卫 协调发展

  【代表建言】贾树枚代表: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支撑和引导,经济是不可能健康持久发展的。政府应将建设上海文化高地、建设文化创新城市、建设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列为发展目标。要深入文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国内和国外文化领军人才,每年都要确定一批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张建中代表:要将中医药创新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抓手,列入城市发展规划。要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局面,整合社会资源,制定鼓励中医药创新的政策、制度,使上海中医药既形成产业,又成为造福人民群众健康的事业。

  周文彪代表:上海的远程教育已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天上有卫星传播,地下有互联网传输。建议政府以此为基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大力推进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

  【政府部门回音】“十一五”期间,政府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对各类学校分类评估,改革招生制度,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做好服务,创造环境,进一步改进文化事业的综合管理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新郊区新面貌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 现代化新郊区

  【代表建言】朱正标代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要发展新产业。将都市农业作为综合产业经营的基础平台,深度挖掘都市农业的潜在经济要素,开发系列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以此拓展农民就业空间,扩大农民增收。

  李金生代表:开发应在严格的环保措施下进行,建议采取风力发电、太阳能源等多种环保措施,保证天然资源不被破坏。还应重视河道改造,改变综合水环境。

  张敏祥代表:郊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过程中,不能只重整机产品而轻视材料产品,只重视看得见的大产业、大项目、大基地,忽略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项目和基地;要吸引国内国际大集团、民营资本共同参与。

  胡茂元代表: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要重视软化环境,摆正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定位,不能代替企业作决策,政府还应帮助企业打开销售市场。

  夏红代表:发展郊区卫生事业,政府应尽力满足原住农民、新迁入居民和流动人口等多层次不同群体的需求。要提高农村卫生资源现有的配置比例,提高郊区医疗卫生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政府部门回音】“十一五”期间,上海将按照规划布局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良好、人文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加强的要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大力推动郊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新郊区。

  “十一五”,蓝图已绘就。

  让我们携手,共创上海美好未来,共创和谐新生活……

  本报记者 陆一波 孟知行 谈燕 周文菁 栾吟之 陈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