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特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再次解放农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15:00 新华网

  

特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再次解放农民

  10月12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江苏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先后到南京、镇江、常州等地进行考察。这是胡锦涛在镇江句容市白兔镇同果农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樊如钧摄

  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改革》杂志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不仅反映了亿万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表达了全社会的共识,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城乡统筹、以工补农、反哺农业,不仅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且成为新发展的台阶。 新农村建设将再次解放农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我国农村逐渐告别日益凋敝落后的现状,走向和谐发展、人文和自然环境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将通过建设和拓展城乡统一的全国大市场,创造巨大的国内需求,推动消费与生产的结构升级,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内需疲软矛盾,为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还将为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奠定物质与文化基础,加速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让广大农民尽早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半月谈》文章:建设新农村 开局总部署

  明确四个目标办好五件实事

  这次中央十一五规划当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换一句话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任务也就是要增进城乡统筹发展。

  “新农村”的概念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建国以后的1954年就提出了新农村的概念。但是我们发展到现阶段,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是提出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则更有现实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讲呢?关键是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农村农民当中提取的太多,致使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而且呈逐渐拉大的趋势。所以,这次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重提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 详细内容解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蓝图统筹城乡发展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述

  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消除,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此时,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当前,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要应对新的挑战。过去的经验证明,仅仅是在农业和农村领域推行的改革措施,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症结不在农业和农村本身,而在于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体制和大的政策导向,这就是常说的要跳出“三农”看“三农”。但在发展观、发展模式和宏观政策相应调整之际,农业和农村领域推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也要与之相适应,也就是说,跳出“三农”后还要回到“三农”。

  我们过去强调,解决农业问题,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乡镇企业;解决农村问题,要推进城镇化,促进小城镇的建设;解决农民问题,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农民进城。但当一部分农民转移出去,城镇化进程加速,非农产业发展了,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这部分农民如何发展?中国的农业如何更具有竞争力,既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又能使务农劳动者的收入增加?在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大背景下,乡村治理结构应如何改革与完善,以保证农村的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我们应如何加速农村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法制建设,使农民的权益更好地得到维护?我个人体会,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中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来描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是对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未来发展的生动写照。>>> 详细内容2005年:五大关键词透露出“三农”新变化建设新农村:中央“一号文件”连续3年关注三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