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姜公祠面临拆除 漳州人忧心如焚(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15:39 海峡网-厦门晚报

  漳州市九龙江畔、威镇阁边,一座破旧的二层小楼——姜公祠孤零零地立在拔地而起的江滨花园中间,看上去与周边的新建筑不太协调。但当它在旧城改造中面临被拆除危险时,却引起市文管办、历史学会专家的强烈反对,坊间百姓也忧心如焚。

  是什么样的情结导致这种集体意识呢﹖为探询其中究竟,记者日前来到现场采访。

  

姜公祠面临拆除漳州人忧心如焚(图)

  姜公祠的外观极不起眼

  

姜公祠面临拆除漳州人忧心如焚(图)

  韩老先生指点姜谅修浚的浯淇塘

  专家:姜公正则为神

  “这是我市古今惟一民间自发为地方官员建造的庙宇,庙内供奉的是明代成化年间漳州知府姜谅。”漳州历史学会副会长曾五岳,向记者介绍姜公正则为神、百姓世代崇敬的原由。

  姜谅,字用贞,浙江嘉兴人,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成化十五年(1479年),以刑部郎中出任漳州知府。

  漳州滨海临江,古时水灾频仍,在姜谅上任前的明成化十年(1474年),暴雨造成城墙被淹,浮尸蔽江,翌年大疫,死者无数。姜谅“初至水旱相仍,民多为盗。”但他认为:由于饥荒所迫,人民流离失所,沦为盗贼,故不能一味围剿捕杀。他命散粟赈灾,倡导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百姓生活得以安定,穷途为盗者得以遏止。还组织“训练乡壮,以保乡里,并委周洪捕盗,不妄杀人,海波以宁”,社会秩序好转。

  但姜谅更想做的是治本。漳州属县龙溪、漳浦滨海田地多盐卤危害,改善水利灌溉条件尤为迫切,姜谅来自嘉兴水乡,很快将故乡的治水经验移植到漳州。为防潮害,姜谅主持修筑堤岸186处,“共为丈六万八千七百有奇”,同时还围垦许多埭田。

  漳州沿海平原自宋代起即陆续修建许多水利工程,由于战乱灾荒年久失修。姜谅在任内主持重修和疏浚了广济陂、官港、溪头陂、诗墩上圳、蓬莱港等引水工程;兴建和重浚浯淇塘、邹塘、郭坑塘等蓄水工程;完善鸿福埭、普贤埭、内外埭、禾平埭、李厝闸等水利设施。在内地,也命各地官员关注水利建设,成化十六年(1480年)特命长泰知县刘铎重修颜甫陂。

  曾老先生说:“这些水利建设,规模浩大,效益显著。有些工程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扩建改造,至今仍然发挥作用。”

  百姓:专祠乃民心工程

  世居姜公祠边的七旬老人韩海榕告诉记者:姜谅在任6年,还实施了不少德政,如兴学重教,敬宗先贤;抚恤孤贫,创立义冢;设立社仓,以丰补歉;旌表忠烈,树碑立传等。他告老还乡后,民众感其恩德,自发为他建起了纪念馆,当时称遗爱祠,清代称姜公祠。

  “这是一座意义不同于普通寺庙的专祀祠,正堂供奉姜谅坐像,大堂前两侧,左边供奉土地公,右边供奉伽蓝爷,其他神佛菩萨(包括观音)都不能混供。”老人说,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姜太爷生日,本地民众为他祝寿时,要抬着祠中供奉的姜太爷塑像,到各处堤岸“巡察”。

  步入姜公祠,第一进是清代扩建的两层建筑(现为民居),二进有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悬山顶,三开间,一层专祀姜谅,正堂约5米宽,旁边有三对大石柱,左右两侧约各2.5米宽,有狮、象、八仙过海等精美雕刻。二楼原供玉皇大帝、水仙王等各路神仙,现在是仓库。

  每年姜谅生日,里人都要自会聚集姜公祠。人们摆上整猪整羊、米龟、糕果、饭菜、水果、茶、酒等,请来戏班,为姜太爷祝寿。这一带的码头工人敬奉尤其虔诚,每次演戏,他们包揽了搭台和搬扛等全部粗活,已成规约。许多船民至今仍十分敬仰姜太爷,视他为保护神,在船上设置其神位。

  以前,在九龙江边还有一些名称不太相同的姜公祠,如海澄的名宦祠、甘棠祠、谭公祠等,但现已不存。平和王官溪行德宫姜太爷庙是从大路头姜太爷庙分香出去的。明代中叶,九龙江西溪上水道自小溪至靖城、月港,船民感激姜谅创造安全畅通的水上运输环境,特意建庙奉祀。至今船民多已上岸定居,但仍信仰兴盛,每年祀日,分散居住的他们都会赶来祭拜。

  官员:古迹应易地保护

  然而,始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的姜公祠,500年来却屡经劫难。

  据漳州文管办负责人杨丽华介绍:姜公祠初建于城中澄清桥上,后因桥塌移建于南厢大路头街。1919年陈炯明部队入漳,师长张毅下令“破除迷信”,祠被改成民居,塑像被毁。“文革”期间某厂进驻,厂长将姜谅误当成封神榜中的姜子牙,令人将其塑像扔进九龙江。之后,姜公祠被当成居委会幼儿园,直到1997年才由当地民众集资修缮。

  如今,有关部门为开发从其身旁经过的江滨大道,又打算拆除姜公祠。

  对此,杨丽华表示感情上难以接受:像姜谅这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名宦,不应在时光的流水中逐渐被人遗忘,供奉他的祠堂更不能从他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土地上消失。尽管在古迹保护过程中文管部门往往是弱者,但她仍奔走呼号,试图留住这一凝聚着古今民心的人文景观。

  杨丽华十分愤慨却又无奈地说:“老百姓文化水平有限,但心中都有一杆秤,他们把姜谅誉为明代的谷文昌,因为两者都是优秀公务员的典范,都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在人民心中铸就不朽丰碑。这样一座奠基于民心的纪念馆,怎么能拆呢?”

  杨丽华说:近日漳州市在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实现港城互动,姜公祠就是漳州“以港兴市”的历史见证。她希望能将姜公祠就近迁移易地保护,尽可能按原样修缮,使它与附近的威镇阁、齐天宫妈祖庙、浦头港等一起,组成见证九龙江航运史的史迹群。

  

姜公祠面临拆除漳州人忧心如焚(图)

  祠内供奉的姜谅塑像

  姜谅是漳州“港口城市”开创者

  明代中叶,明廷实行闭关海禁,以海为田的漳州百姓被迫利用“官司隔远,威令不到”之地利,冒险犯难。从明景泰四年(1453年)开始,月港乘禁而起,对外贸易,一时“海船鳞集,商贾咸聚”,形成“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盗”的局面。

  姜谅守漳时,月港正处于萌芽生长期,统治阶级内部也对海禁出现了不同意见。姜谅是宽弛海禁、扩展商贸的倡导者和支持者,这从地方志之零星记载即可看出:其一,姜谅遭受上司张穆诬蔑,说他有盗化民安的说法,幸亏得到大学士李东阳的支持,方能安然无恙。也就是说,姜谅鼓励民间海上贸易,老百姓有了活路,就不去做偷鸡摸狗的事了其二,姜谅“委海澄周洪捕盗,不妄杀人,海波以宁”,这说明姜谅实行的是保护合理但不合当时政策的贸易举措(姜谅告老还乡后,海澄官方遇到疑难问题,仍要到嘉兴请教,这充分说明姜谅的所作所为深得人心)其三,姜谅还在“郡城东南 筑城外堤,其中作保安亭”,以确保内河水上运输的安全。

  正是采取一系列顺应民心和经济规律的措施,使月港、海沧、浯屿、梅岭一带海上贸易得到发展,九龙江自月港至郡城这段航运频繁,漳州郡城这时“百工鳞集,机杼炉锤,四封环视,大有可观。”月港两岸出现“处处园栽培,家家蔗煮糖,田妇登机急,商人勤贸进”的景象,港城互动、港城俱荣,漳州迎来了封建时代的黄金期。

  姜谅宽弛海禁的举措,激怒了他的上司,被上疏弹劾。但他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这在他描绘漳州繁荣景象的诗中就有体现:“宿雨喜初晴,熏风拂面生。登临最高处,一望海山平。”(刘丽英)

  文/图 刘丽英 乡土(来源:厦门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