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在拟议中的“第一届全球节日论坛”上的发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17:41 新周刊

  有的节日消失了,有的节日诞生了;有些消失的节日,又再出现,有些新生的节日,瞬间结束。哪个节日消失,说明人们已经不需要它;只要人们需要,就随时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节日来。

  文/白滔滔

  尊敬的各国代表,女士们,先生们:在这样一个重要、美好而特殊的日子里,我首先祝愿大家节日愉快!

  有人会问,今天是什么节日呢?是啊,有人知道吗?没有人!好,那我来告诉大家,今天是——其实,我也不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但是,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今天是自远古时代以来,某种文化、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某一个节日!或许,此时此刻正有人在庆祝,也或许它已经被淡忘,但今天就是一个节日——无论“今天”是哪一天,您都可以这么说。

  节日的起源与变迁

  是的,这是很讨巧的花招。但是,节日不是就是那么来的吗?

  通俗地讲,节日就是一个重要、特殊、美好的日子。虽然,往往节日的意义会被转嫁、扭曲、整合和变化。最简单的例子,世界上现在最通行的圣诞节,熟悉宗教的学者和朋友,应该知道它根本不是“基督”的生日,而圣诞的符号,比如圣诞老人、圣诞树等等,也是缘由

土耳其
意大利
等地的宗教圣徒和习俗在12世纪以后才繁衍开来的。

  那么,圣诞节是什么节呢?难道真的是:(上帝要求)我们过的一种节日,用来庆祝大量砍树和花钱的?

  开个玩笑。现在,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诸位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少个节日吗?(那位印度朋友,我知道你们的节日也不少,但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我们中国的节日肯定比你们的神仙还多——你们的神仙有几万个吧?!) 如果把自远古以来的节日都算上,光消失的就有那么多!并且,在中国,各种时令节气,民族习惯,驱邪祈福,祝愿祷告;各种圣贤诞生升天,祖宗生辰忌日,乃至虚拟的神话人物的生日;还包括传统的地方风情习俗,当下的文化经济活动,统统都是“节日”——如果我们大家把节日的定义和概念宽泛了之后。其中,可考据和查实的还只是九牛一毛,现存的也大多难寻其源。查证的难度和确定“诸葛亮的老家”、“曹雪芹的生平”之类的考据大概差不多,所以一直是悬案。其实,即便是十分清晰地有着各种意义的节日,我们也很难将自己调整到所谓“正宗”、“传统”的情绪中来。既然连基督的生日都不确切,那么,屈原的投江似乎也是可质疑的了。我们在端午这一天该不该“哀思”呢,万一屈原压根儿就没有投江而是施施然善终的呢?

  自从我开始关注“节日”以后,我常常被“节日”弄得精神紊乱。在9月8日这样的日子还好,因为这天是“国际扫盲日”兼“国际新闻工作者日”,我会“读书以明目”来响应节日的号召;至于3月3日就有点尴尬,这天是“爱耳日”和“桃花节”,难道我先是高声吟唱杜甫老师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然后对对面的女孩儿高喊“今年的爱耳日主题是‘防聋’,亲爱的,你听见了吗?”;而10月31日简直让我崩溃,既是“万圣节”又是“世界勤俭日”!众所周知,万圣节是要把南瓜雕空当灯笼的,还要让小朋友们吃得饱饱、口袋饱饱才好。天哪,那些被浪费的南瓜和被单,还有糖果!

  节日的新陈代谢

  有的节日消失了,有的节日诞生了;有些消失的节日,又再出现,有些新生的节日,瞬间结束。

  中国传统的正月初七的“人胜节”,二月二的中和节、三月三的上巳节、四月初八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六月六的天贶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有谁还能记得起?(博学如我,也要拿着小纸条随时参考,呵呵。)

  给大家描述一个古老的节日,让大家体会一下纯正的中国节日是怎样的。这个节日是自西汉就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东方朔占经》记载,从正月初一到初八,各占一物,按次序是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所以,正月初七这天,就在古代叫做人日,民间也称之为人七日。在这天,人们用彩绸或金箔剪成人形,贴在屏风上面,意思是表明人入新年,形象更新。有的用黄金、白玉等制成人形发饰,互相赠送作为节日礼物。在我国南方,还要用7种菜蔬,洗净切碎,做成汤,作为节日食品,如果天气好,还要进行狩猎活动(有点像英王室的猎狐节,不过由于环保的原因被停止了)。苏轼做密州知州时,就写过一首著名的《人日猎城南》:“忽发两鸣鹘,相趁飞虻小,放弓一长啸,目送飞鸿矫。”而隋朝的薛道衡奉命到陈国出使时(过年还出差,真辛苦啊),也在人日宴会上作诗,念出前两句:“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在座的人都感觉太浅露,和薛道衡的诗名不相称,有的还讥之:是底言?谁谓此人解作诗?!待到念出下两句:“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满堂皆惊,纷纷惊叹说,名下固无虚士!

  这些都成为了文学史和民俗史上的佳话。

  请大家暂停一下,给我们辛苦的翻译一些掌声。好的,谢谢他们专业的翻译。但是,我还是怀疑大家是否体会得到其中的奥妙,尤其是那种文人骚客的风雅和情趣,呵呵。大家也不用羞愧,因为即便是在中国,年轻人知道周杰伦的也比知道苏东坡的为多,会唱《七里香》的比会背诵《水调歌头》的为多,这是历史必然。

  让我们为火神节、瘟神节、寒食、乌饭节、乞巧节祈祷祝福吧,同时也为西方的节日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表示欢迎,当然,也对“不做家事日”——四月七日、“感谢邮差日”——二月四日、“怪罪别人日”——九月十三日等等新晋节日表示宽容。

  民众的节日情感

  有好事的某报似乎对传统节日不死心,在腊月八日这天去调查腊八的来历,结果所有被调查的人,没有一个清楚腊八节的传说故事和含义(答案中跟“腊味”有关系的反而出奇的多),知道当天是腊八的,只有十分之一,知道什么是“腊月”的,不到百分之二十,知道什么是农历的,有百分之二十五……

  于是,该报由此得出结论:一、腊八正在被人们遗忘。二、腊八导致人们健忘。故此,专家呼吁并建议将腊月八日改为“遗忘节”,提醒人们不要遗忘!更好事的著名媒体叫BBC的,在一篇报道中对中国人狂热消费威士忌感到兴奋,同时也对中国人喝威士忌的时候加绿茶甚至可乐感到愤慨!

  把这两则报道放在一起,是想说明现在中国节日的总体情况,一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消亡,二是洋节的热潮和变种。对于大众(或者说一干普通平头百姓更为贴切),节日的所谓意义宏旨、所谓文化传承,都是虚的。所以,它的渊源与真假,正宗与变种,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它是不是一个 “公众假期”!——我们不关心是什么节日,只在乎它会不会放假;我们也不关心它是中还是洋,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爽!

  奉劝那些恨不能做回遗老遗少的,看看按照他们意图恢复的所谓“拜孔”、“祭祖”的混乱与荒谬,省省吧!也给哪些欢呼全球化文化的人,或担心正统与否的人一瓢冷水,扯远了!

  上帝会死,节日不会。原因很简单,哪个节日消失了,就说明人们已经不需要它了;只要人们需要,就随时可以创造出一个节日。

  最后,我建议为庆祝本次全球节日论坛的胜利召开和全球节日大联盟时代的到来,特提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今天设为“全球节日节”!

  同意的请热烈鼓掌,不同意的也别喝倒彩!反正,猫要叫春,人要过节,雅人雅过,俗人俗过。洋节洋过,土节土过。顺其自然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