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老板怒换大学生资助对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02:04 东方早报 | |||||||||
早报驻江苏记者 王海平责任编辑 魏华兵 “我不需要他们给我任何回报,但将心比心,至少逢年过节也要给我捎个信,报一下平安啊!”昨天,在谈到自己资助的7名大学生时,江苏镇江精华书社总经理巫美进长叹不已。
精华书社是一家私营企业,拥有5家书店和一家报纸发行公司。2004年,在其成立10周年时,巫美进向本地3名即将入学的困难家庭大学生各资助1000元,去年又资助了4名本地困难家庭大学生每人2000元。 “我是把装有现金的红色信封交到他们手上的,还说了很多鼓励的话,他们也表示要好好学习,回报社会。”巫告诉记者,从那之后,现在已上大二、大一的这7名学生竟没有一个人给他打过电话、写信。今年元旦已过,春节将至,也没有收到一张贺卡。 “我的一位朋友去年也资助了几名大学生,其中一个在春节前特地带了条猪腿去给他拜年,他感动得快流泪了———人情换人情啊!”巫表示,“我不求什么,但至少在心里要得到一丝满足和安慰吧。” 今年40岁的巫美进幼时家中贫困,初中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外出打工。事业稳定后,他从1992年开始,就以赠书报、学习用品、买书打折卡等方式回报社会。从书社成立10周年开始,他每年拿出至少3万元来资助经济困难的大中小学生。 “在我这里得到奖励的学生已超过200人,中小学生可能太小,不太明白,但大学生的表现让我心寒。”巫美进说。据悉,今年,巫美进依然会拿出3万元用于教育事业,但资助对象将改变,“我可以去帮助农村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也可以改进学校的硬件设施。” 对此,南京市社会学院院长助理、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如表示:“因为除了能获取社会效应、树立形象外,越来越多的私企从事慈善事业也缘于企业家自身在追求心理满足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