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委员呼吁 限速过低 是在浪费资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03:22 东方今报

  

委员呼吁限速过低

  在政协河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委员董自文提交了《车辆行驶全面限速,影响道路运输产业发展和行业服务水平升级》的议案。

  董委员认为,交管部门对干线公路车辆全面限速,尽管目的是维护道路交通安全,
但违背了新时期对道路运输快捷、舒适、安全的基本要求,限制了运输服务业的发展。董委员表示,抓安全要使用科学务实手段,不能因噎废食。

  限速过低加大运输成本

  昨天下午5时,一辆郑州至扶沟的客车缓缓驶出郑州客运南站。该车司机张红洋说,尽管客车每小时最高能跑到140公里,但在环城公路上,他只能在40公里左右徘徊。“客车挂4挡,点下油门时速就能蹿到七八十公里,但到处都是限速标志,只好挂3挡了,用大油门轰到40公里。”张红洋说,车跑不快他和乘客一样着急。

  “路那么好,开上70公里应该没问题,限速40公里不合理。”新郑客车司机杨双河认为,限速设置过低,影响了道路通畅。2004年,杨双河就曾因时速超过40公里被高速交警罚了200元。据部分司机估计,如果按照40公里的时速行驶,每行驶100公里将比时速70公里时多费10元左右的柴油。

  限速过低容易造成交通拥堵

  尽管曾因超速被罚过,但在没人检查的路段,杨双河还是把油门轰到了60公里。“现在人们都爱坐高速车,因为它们速度快,低速车太慢乘客都不愿意坐了。”杨双河说。

  郑州一家运输公司的负责人介绍,现在我省道路运输车辆的等级水平比较高,如果速度过低,不但车辆技术优势发挥不出来,也容易引发道路拥堵。郑州一家客运站负责人认为,限速过低造成的后果和大雾一样,影响道路畅通,在春运等运输量大的时期后果更严重。

  高车速仅是交通事故诱因之一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桥系书记游江涛认为,交管部门限速主要是为安全考虑的,因为国、省干道还不能像高速公路那样实现全封闭、全立交,人车混杂,车速太高肯定会引发大量交通事故。

  但游江涛也认为,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很多,高车速仅仅是一个方面的原因,交管部门在不能解决其他因素以前全面限速,尽管可以减小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但并不科学。“限速太低不利于道路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在春运关头,客流量太大,限速40公里严重影响客流疏散,我觉得限速60公里还稍微合理一些。”游江涛说。

  特殊路段应该限速

  “有些特殊路段,比如说学校、集贸市场前和事故多发地段,人多车多很容易出事,这就需要限速。”对于限速的必要性,郑州老交警老刘一再坚持。

  但老刘也不否认,有些地段的限速应该科学规划。有些宽阔的大马路,双向好几个车道,竟然还限速40公里,这就有点说不过去。因为这个,一段时间以来,跑出郑州市区的司机老是在郊县因为超速被罚款。好好的马路限速太低,让群众引发了种种猜测,对公安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交警总队:全省将普查路标,要平安也要畅通

  “如果全面限速,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对于董委员的提案,省交警总队是这样认为的。

  作为交通事故的“头号杀手”,超速每年在全省致死致伤数千人,为此,全省交警开展了“路口减速”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因超速引发的交通事故大幅度减少,河南省也退出了交通事故大省的行列。在此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限速标志牌的设立没有完全规范,造成群众对此不满。一段时间以来,接到各地群众的投诉,省交警总队充分重视,开始研究相应的措施。

  目前,交警总队正在起草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大规模普查标志标线,其中一项就包括规范限速标志牌。如果某路段确实需要实行限速,那就要在设立限速标志的同时,勘察好路段,需要解除限速的时候再设立解除限速牌。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行车的安全,又保证了道路的畅通。

  董自文:节约是件很光荣的事

  今报记者 杨非

  来自新乡汽车运输总公司的董自文委员特别提倡节约。在他看来,节约是件很光荣的事。

  “简单地把市区内限速每小时60公里,市区外每小时40公里,这样的规定明显地造成了资源浪费。”在今年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小组讨论时,董自文委员说,不少客运运输车辆的最经济的运输速度都在每小时七八十公里,因此运输车辆和运输企业将蒙受经济损失,而这个小损失的背后是对我省优质公路网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这样的规定明显背离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初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