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放小”要路权分享 更要科学管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07:29 新华网

  去年,温家宝总理在关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公开讲话中强调,要“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随后,国务院转发六部委《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由此,对“限小”与“放小”的政策争论,渐次成为公共生活领域一个热门话题。而今,恰逢各地方两会召开,更为这一话题增加了热度。

  国务院取消“限小”的意见,是我国政府对“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与建设节约
型社会的宏远目标的贯彻落实,是为了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如今,我国国家现代化进程正在逐渐超越前期的积累阶段,开始进入成果适度分享阶段。这种宏观背景的变迁,延伸到城市公民权利的领域,则似乎可以将对小排量汽车由“限”改“放”的公共政策变化,理解为对过去城市路权分配的一种修正。作为同一个城市的居民,无论贫富、社会地位高低,都应当平等拥有对城市各种公共设施的使用权。仅以汽车排量这样模糊不清的标准或者是技术水平低下的理由来限制、牺牲一部分城市居民的正当权利,在今天这个时代,显然难以得到民众认同。

  毫无疑问,作为首都,北京必须与中央政府的公共政策取向保持一致。然而,国家宏观治理理念的转变与公共政策导向,通常并不会具体考虑各个城市的交通管理的特殊性。北京作为一个居住人口超过1000万、汽车保有量近300万辆的超级城市,再加上其特殊城市地位和功能,使其交通管理充满了复杂性和特殊性。近年来,北京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正是这种管理复杂性的体现。可以说,交通问题已经继住房、医疗、教育之后,成为北京市民的第四大民生问题。因此,对北京而言,实施“放小”的政策,还必须慎重、全面考虑“放小”对北京城市交通管理和城市功能的实现,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由此,必须深入调研“放小”政策给北京城市交通状况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个工作既可以由政府来做,也可以用项目招标的形式,让国内外的专业研究机构来执行。如果客观、科学的调研结果表明,现阶段“放小”将对北京交通状况造成难以控制的负面影响,那么,在经过与北京市民的公开、透明的沟通后,“放小”应当缓行。

  还应当进一步明确小排量汽车的概念和技术标准,以及北京市“放小”的具体规定及其立规缘由。从汽车工业的角度来说,小排量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对城市交通管理而言则更是如此,因为它无法真实准确反映汽车的质量水平。此外,对小排量汽车在北京市内究竟能够在哪些范围、路段行驶,哪些不行,而其规定的缘由和判断的标准又是什么,所有这些,都应当有明确的界定和说明。

  最后,应该研究“放小”与北京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核心内聚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给北京的交通状况带来了“潮汐”式的痛苦。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建立卫星城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北京管理部门、规划界以及民众的共识,并且早已成为北京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因此,北京的“放小”政策还必须以此为基准,有关部门应当研究如何将“放小”后的交通管理与上述城市规划、城市发展联系起来,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和管理预案。

  倘若不事先采取以上措施,而贸然“放小”,就很可能会给城市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混乱。其结果,不但容易出现“政策摇摆”现象,到头来也无法真正实现对路权公平合理的分享。

  放小不放松 国内还没有符合要求的环保小排量车

  上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下达了“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简称“意见”)。在“意见”中,从意义目的、制定汽车产业政策、消费政策、取消限制、节约型消费理念和领导监督等6部分,明确提出了要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并要求各地在3月底前取消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歧视性政策。

  上海未来将对汽车实行“限高不限小”政策

  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均表示,今年3月,上海将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全面解禁;与此同时,上海将实行更加严格的汽车排放限制政策,对高污染、高排放的汽车作进一步限制。此前,排量在1.2升及以下的轿车、排量1.3升及以下的面包车被禁止在上海高架道路上通行。

  新华时评:“限小”解禁日 小车当自强

  大力度地由中央政府推动轿车"限小"解禁,很有一点"横刀立马、力挽狂澜"的气魄。新年伊始,被人们称为"限小"解禁的六部委文件经国务院批准下发。文中明确提出不得以各种理由限制小排量车,并提出3月底为各地清理解禁的最后时限。

  来源:新京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