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要我用科技到我要用科技”:访省农科院院长韩贵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09:22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马云霄

  近日,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韩贵清带着从科技帮扶十弱县的累累硕果回到了家中,与记者侃侃而谈。

  韩贵清说,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实现了农民从“要我用科技”到“我要用科技”的
转变;创新了政府服务“三农”的新形式;告别了农业科研成果推广难的历史。

  开放办院服务“三农”

  “农民需要科技,科技需要农民。”韩贵清说,省农科院先后与美国等23个国家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举办了2005中国黑龙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峰会,与国内20个省市农业科研单位和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把主要工作着眼点放在为全省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上,与58个市县开展合作共建,促进全院科研成果向“三农”全面开放。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帮扶、建设农业科技园区、举办农业科技博览和农业科技大集、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等措施,挺进农业经济主战场,使先进成果直接进农家大院、到田间地头,真正转化为广大农村和农民的现实生产力。

  两年来,省农科院科技帮扶十弱县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农民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达到95%以上,粮食增产2.4亿公斤,农民增收2.89亿元。国家农业部将这种做法形象地概括为“11”(院 县)致富奔小康模式。

  成果出深闺科技显神威

  “我省一直把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我省平均每年都有1000项左右的新科技成果问世。然而在农业领域,真正形成产业尤其是规模效益的成果却不多。”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究竟难在哪儿?韩贵清分析,最主要的是科研上缺乏外引内联,各研究单位、行业部门和地市之间缺少合作,造成一些重复性研究成果,且配套性较差。目前在我省大部分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还主要靠基层农技推广部门这种单一形式,农村技术市场和中介机构尚未形成一定规模,还不能在农业成果转化中发挥巨大效用。

  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途径尤为重要。韩贵清说,省农科院把全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00多项科研成果免费向“十弱县”开放,针对各县主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选择致富项目,帮助各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扶持壮大原料基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十弱县,与县里共同调研,初步提出103个科技致富项目立项建议书,这些都是各县靠自身力量无法完成的项目。

  短短两年的帮扶,省农科院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目前省农科院科研成果应用面积占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0%以上,每年为全省农民多创效益50多亿元。院县合作共建成了省农科院成果转化的平台,全省各县市成了省农科院成果转化的舞台。

  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

  据韩贵清介绍,省农科院在“十弱县”选择交通便利、便于农民参观的地点,出专家、出方案、出资金、出技术、出成果、出管理,投入资金200万元,建起10处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50处乡、村农业科技园,集中展示省农科院乃至全国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把“田间课堂”搬到农民家门口。每个园区都展示大豆、玉米、水稻、经济作物、蔬菜、饲料、饲草、北药等名优特新品种和新肥药、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等8大类100项以上,最多的达300多项,免费向农民开放。

  充分利用园区这一农业新技术示范高地,在农业生产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和收获时节,以田间博览会、新成果田间发布会、标准化技术现场会等多种形式,现场手把手向农民传授农业新技术。据不完全统计,以市县、乡镇或村屯为单位有组织和自发到园区参观学习的农民达100多万人次。

  提起这些韩贵清就很欣慰,他说:“作为农业科研龙头,我们要‘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科技帮扶、院县共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和吸纳方方面面的力量。充分发挥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农委的项目资金优势和省农科院人才集聚、技术先进、成果丰硕的优势,将优势资源捆绑集中使用,共同推进科技帮扶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