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念民生之本 筑民心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10:26 锦州日报

  一个城市的记忆一如一个人的记忆,总有几个历史时段最难忘怀,就像一个里程碑,树在那里,沧海桑田不能改变,风吹雨打不能磨灭。

  对于英雄的锦州来说,它有太多的记忆清晰如昨,辽沈战役的炮声,新兴工业城市的奇迹,东北大振兴的号角……今天的锦州,每天都有值得记忆的东西刻进这个城市的记忆里。

  有人说,城市南扩的发展战略,是要写进历史的。2005年的城市房屋大拆迁,也要写进历史。是的,不论是推土机隆隆作响的今天,还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明天,2005年的房屋拆迁都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留在这个城市的记忆中。因为它太难忘,因为它太值得记取。站在2006年首季开端,回首昨天,我们为2005年的大规模的房屋拆迁场面而感动……

  城市南扩,是战略,更是民心所向,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大突破,它不仅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更需要一种谋求发展的胆识与魄力

  在源远流淌千年的小凌河的南部,铺满了大片大片的棚户区。这是一个亟待开发的一片热土,它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创造、需要开拓。在这里我们无不忧伤地看到一排排破旧的房屋,密度很大,多数家庭几代人生活在一起,很多房屋年久失修,阴暗狭窄,地基下陷,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在这里没有公共排水、供热、供气设施,居民吃水难、如厕难、行路难。只是与城区一河之隔,却让人看到了城乡的差距,阻隔着城市南扩的发展速度。

  2004年,锦州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一个伟大的战略构想正式出台:锦州要建设成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哑铃形、组团式的滨海城市,告别内陆情结、向海洋发展的港口城市。城市要南扩,要实施南扩十大工程,要拓展城市空间,提高城市品位,要让百姓告别棚户区。

  这个伟大的构想,不是一时间的思想灵动,它凝结了几届班子的心血,完善了几代人的思索,聚集了许多人的期盼。

  在凌南新区要将4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拆迁改造完毕,涉及棚户区居民6000余户。渤海大道、锦州实验学校、科技路及市府东路等路网的建设,以及市府广场、会展中心、五星级宾馆、房地产开发、棚户区百姓回迁项目等等,都需要在这平坦的土地上绘就更新、更美的图画。

  要把蓝图变成现实,这是一项怎样艰巨的任务,这沉甸甸的责任压在了锦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头。

  念民生之本,筑民心工程。高度的责任感促使市委、市政府领导一锤定音:城市南扩、棚户区改造,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是为民办实事,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再硬的骨头也要啃。

  于是,有史以来规模最浩大的开发战略就要在凌南新区这块沉寂的土地上摆开战场。拆迁,不可推卸地成为这一切战略实施的第一步。

  凌南棚户区的拆迁是城市南扩的开始,拆迁的成败和速度影响着开发建设的速度,南扩建设的速度影响着战略思想实施的进程,这是个历史性的责任,这是个关乎全局的使命。

  所以,棚户区的拆迁,何止是千斤重担?

  所以,拆迁才成为2005年锦州人关注的焦点。

  2005年年初,我市成立了"锦州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领导小组",组长是市长刘志强,副组长由主管城建的副市长赵凤义担任,此外,成员中有17个有关部门,市建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和市综合执法局、凌南新区等等。

  为民办实事就要把实事办好。市委、市政府曾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专题听取和研究我市的城市南扩以及棚户区改造工作。有多少次,市长刘志强站在尘土飞扬的拆迁现场,听取汇报检查拆迁工作。在黑山抗击禽流感一线的战场,刘市长连续工作了18天,返回市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到拆迁现场,听取拆迁进度的汇报,慰问一线工作人员。

  市政府启动特事特办机制,只要是南扩和棚户区改造需要,要谁给谁,需要多少就调多少;对于资金,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支付办法,保证了支付老百姓的资金如期到位。为了搞好这一民心工程,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都自觉地树立全局观念,密切配合、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一路绿灯。

  市场运作,政企联手,阳光操作,和谐拆迁。这一思路,这种模式,需要一种亲民意识,更需要一种爱民情怀

  谁都知道,拆迁难,是全国普遍的问题,它难得让人头疼。尤其是征地、拆迁“两难”合一,同时进行就更为复杂了。每年,一些城市,因为拆迁不顺,引发了多少令人心痛不堪回首的事件。久拖未决者有之,上访告状者有之,万事俱备开不了工者有之,锦州这样大规模大面积的拆迁将会有怎样一个局面?

  在拆迁中资金短缺,没有钱怎么办,那就要在市场运作中学会拆迁。突破资金、政策的瓶颈制度,把棚户区改造推向市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运作中,将棚户区改造与凌南新区建设、房地产综合开发相结合,市政府加大对凌南新区城市基础设施、商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投资,为棚户区改造市场化运作奠定基础。在拆迁中,有的地块市政府直接组织拆迁,有的就通过市场运作,由开发商拆迁,政企联手,弥补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在整个拆迁建设中,由市建委牵头协调,组成一支冲在一线的拆迁队伍。他们明确提出一句口号:这支拆迁队伍要"叫得响,调得动,冲得上,豁得出"。在一次次的拆迁会议上,市建委不只一次地强调,拆迁没有固定模式,但是有一点要牢记在心,那就是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诚恳,去做群众工作。要实行阳光操作,和谐拆迁。16字拆迁原则,让工作人员耳熟能详:“依法拆迁,以理拆迁,以情拆迁,文明拆迁”。这是拆迁过程中不可违背的原则。制定的拆迁政策要向百姓倾斜,要保证困难户住得起,保证棚户区回迁户安居乐业,对特困户、低保户的取暖费用予以适当地减免等等,所有这些都要在拆迁工作中一丝不苟地加以贯彻。

  去年10月24日,由于凌南东里、西里部分居民对拆迁补偿标准提出意见,市建委邀请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市民投诉中心、市法制办、市监察局等有关方面人士,同时邀请了50多名居民代表参加行政裁决听证会。对部分居民提出的问题集中解答,得到了居民的理解。这种有效的工作机制架起了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像这样的听证会已经召开了44次。

  畅则情通,通则事成。阳光拆迁解决了群众的疑虑,减少了许多麻烦。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一片的拆迁现场办公室,都有明确信访接待制度、责任承诺制度、举报制度、监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以及公示板、楼户型展示板。回迁居民的安置必须由公证处公证,确保分配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拆迁的一切事宜都公开,在阳光下进行。拆迁工作人员有铁的纪律,并悬挂在每个拆迁办公室,杜绝一切吃请,谢绝一切形式的馈赠。正是这种阳光拆迁的制度,得到了绝大多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思想先通的高高兴兴地搬走了,思想不通的通过做工作也愉愉快快的搬走了。

  拆迁,带动的是利益的再分配,牵动的不仅仅是这里百姓的心。这是一项复杂的思想动员的大工程。它需要耐心,需要韧劲,更需要一种实干精神

  深冬的锦城真的寒意阵阵,但是在棚户区拆迁现场,却是热气腾腾。已具雏形的科技路,拆迁撂倒的大片平房,加紧施工的市府广场,正在铲平的市府东路……所有这些都让人忘不了拆迁过程的每一步和每一瞬间。

  在凌南棚户区,特困人口多,低保户约占棚户区居民总户数的10%左右,这部分居民日常生活都靠政府救济,无能力出资改造房屋,更无能力购买新房。他们一方面盼望着改造,一方面又怕改造,低矮潮湿的破房子给他们留下太多苦涩的记忆,可是毕竟是故土,毕竟已经生活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听说要拆迁,他欣然响应号召,可是当他签完协议就要搬迁时,却坐在自家的炕头上,大哭一场……

  一旦一种平静被打破时,百姓的心是复杂的,等待观望举棋不定的,邻里攀比期待补尝价格上调的,个别人牵头提出高补尝价格不合理要求的……林林种种,不一而足。

  6000多户的百姓,什么样的心态没有?

  拆迁,决不是开来推土机就能解决问题的。

  实验学校的拆迁,可以说是一场硬仗,3月8日市长办公会决定,4月25日实验学校必须开工,这就意味着留给拆迁时间只有40多天。2005年3月18日拆迁正式开始,接到任务的拆迁人员全部压倒了拆迁现场。市资金管理办、城投公司、拆迁公司、土地局、综合执法局、凌南新区街道、吉祥村所有人员全力以赴,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确保实验学校如期开工,确保孩子们如期上学,这种责任、这种心愿也沉甸甸地挂在每个拆迁人员的心上。

  拆迁队伍共分4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志们磨破嘴,跑断腿,有的人家去十几次做工作。白天去了,没有人,那么就晚上去,很多天的晚上,这些百姓的家里的炕头上都坐着做工作的同志。拆迁最艰难的时刻,市建委的主要领导敲开百姓的家门,走进低矮小屋,坐在炕头上,拿起旱烟袋卷支烟,说说家常,唠唠拆迁,那真是掰着饽饽说馅,苦口婆心。讲拆迁的意义,讲拆迁的政策,描绘拆迁改造后的远景。说得已经口干舌燥。可有些人还是想不通。怎么办?急不得,恼不得,明天再去,还是坐在炕头上,卷着旱烟,面对面地推心置腹地说啊,讲啊,直到做通为止。

  距离实验学校奠基仪式还有4天,可是在吉祥村德胜庙子刘守义家的三道花窖大棚还没有达成协议(事前尽管按照他的要求,建委主要领导亲自与他一道选址,并抢盖了五道花窖大棚),他的花窖大棚在这里占地面积最大,他不搬,其他几家也就观望。市建委领导又来到他家,钻进大棚轮流做思想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那几天他的家就没断做工作的人。最后终于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但是难题又来了,通是通了,可是单靠他自己搬迁,那几千盆花肯定搬不完。于是市建委主要领导提出帮助他搬家,并给拆迁人员下了死令,不许讲价钱,不许讲困难,雇人出车帮助刘守义家搬花。刘守义大棚里的花,雇用了50人足足搬了两天。事后,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帮迁”。

  实验学校奠基那天,彩旗飘飘,鼓乐阵阵,一派喜庆,可是来参加奠基的人们谁也不知道那头一天晚上这里发生的一切。那天晚上,最后一个动迁户怎么做工作就是不搬,怎么办,明天就要举行奠基仪式了。市建委领导又带着拆迁人员来到了拆迁现场,摆事实,讲道理,话已经说到家了,终于做通了。当晚,推土机连夜工作。第二上午8点,实验学校的场地终于推平了;9点,奠基仪式如期举行。

  很多动迁的同志感慨地说,搞动迁工作,把一辈子的话都说完了,很多人到家不愿说话,也不愿吃饭。

  凌南的拆迁,这是我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拆迁,在这场拆迁战役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人物,让人永远不能忘记,锦州市城市资金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矫继文就是其中一个,拆迁工作中不能不给他们记下浓浓的一笔。

  去年,10月29日,吉祥南里距离正式拆迁还有两天,这是怎样关键的时刻。那是个星期六,年已五十挂六的老矫比往常起得更早,草草地吃了口早饭,妻子看他着急只说了一句,你要找时间去医院看看,脑袋总疼可不是事,不能耽误。老矫嘴里含着饭说,看啥,我这还有一摊子事没完呢。放下碗筷,他快步走出家门,到现场动迁办公室也没停留,赶紧带人走街串户,这一天他先找了几个被拆迁户谈话,然后去农民的承包地里找农民做工作。下午2点他与建委主要领导商讨了11月1日正式拆迁的具体细节。晚上5点钟他赶紧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开个碰头会,再次强调要加快调拆迁的进度。5点40分左右,散会,老矫去吃饭。还没等端起饭碗,他突然晕倒了,被送进医院,被诊断为大面积脑出血。

  老矫被送进医院,副市长赵凤义和市建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匆匆赶到医院,在医院等待抢救结果,直到凌晨三点。那一夜,他们没有合眼。

  老矫是个老拆迁了,早在古城改造时,他就战斗在拆迁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拆迁的关键时刻,他病倒了,拆迁办的同志有些慌乱和不知所措。第二天下午,在市建委五楼会议室,整整齐齐坐满了拆迁一线的工作人员,包括从建委机关抽调的10名机关干部。市建委主任李锦徐含着眼泪做了动员。他说,同志们,我们拆迁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老矫累倒了,但我们还没有倒下,我们要把老矫未尽的事业继续下去,我们要振奋精神,决不能从拆迁战场退缩。那天这个不善言谈的领导足足讲了40分钟,在场的人动情了,流泪了,群情振奋起来,大家心里憋了一股劲。会后,没有耽误片刻,各就各位,投入紧张的拆迁工作中。11月1日,吉祥南里拆迁正式开始,仅一天时间,搬迁近200户居民,占有照房屋拆迁总量的1/3,创造了锦州拆迁史上的奇迹。

  10月30日,市长刘志强赶到医院,看望躺在病床上深度昏迷的老矫,并指示前来探视的建委主要领导,不能因为老矫倒下而影响南扩的拆迁进程,要强化拆迁一线组织领导,指派市建委副主任汪涛同志出任现场指挥。汪涛同志于当日下午建委动员会议后立即赶到拆迁现场召开紧急会议,认真研究部署第二天的拆迁验收任务,这个会议一直开到深夜。

  一个同志倒下去,另一个同志顶上来,拆迁不能停止,因为南扩不能停止,棚户区改造不能停止。

  截止到记者发稿,我市南扩的拆迁已经进入尾声。拆迁工作已经打了几个漂亮仗,累计拆迁棚户区居民近5000户。2006年1月15日,在棚户区最后一片吉祥北里拆迁现场,村民们争着登记、签协议。拆迁抓号的第一天,就有400多户居民签了协议。那一天,拆迁工作人员从下午2点一直冻到晚上7点,在寒风中,组织大家进行回迁安置摸号、登记。

  在凌南新区,我们看到了隆隆做响一刻不停的推土机,看到了已经加大马力的运土汽车,一处处残垣断壁的废墟,顷刻间变成一片平整的净地,所有这一切让你感受到这座城市所迸发的活力和激情。

  今年,在这些洒下汗水和心血的地方,在这些刚刚拆除平整过的地方,将是一片塔吊林立热火朝天建设的场面。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城市变迁的脚步正在书写最新最美的画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