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总结经验展望辉煌 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10:34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1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这个核心,狠抓各项支农惠农措施的落实,使农牧民收入实现了持续增长。

  地处乐都县南部山区的亲仁乡段家村的88个农户几乎家家建起了日光节能温室,户
户都有人前往县城、西宁乃至省外务工挣钱。并且,在政府的支持下,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先后用上了稳压电源、看上了卫星电视、修了集雨水窖、通了四级公路……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从五年前的不到800元增加至2005年的2000元以上。

  段家村农民收入增加情况,正是“十五”期间我省农牧民收入增加情况的一个缩影。

  “十五”以来,“三农”问题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农牧业投入、结构调整、培训农牧民和农牧民外出务工等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统筹发展以来,落实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措施。2005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取消了农牧业税,给了农牧民更多的实惠。2004年和2005年,全省先后筹集40多亿元资金,集中财力解决农牧民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农牧业基础设施差等问题。“十五”期间,我省农牧业生产连年丰收,农牧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04年,我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004.59元,比2000年增加514.1元。200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165元,比上年增长5.5%,“十五”期间年均增长7.8%。

  农牧民收入之所以能保持持续稳定地增加,首先是因为日益扩大的劳务输出规模使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增加。这得益于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在农村牧区实施“阳光工程”,大力培训农民,转移农民,使年劳务输出总量达到88万人次。2004年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人均486.85元,比2000年增加174.55元,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为24.29%,比2000年所占份额提高了3.34个百分点。2005年比2000年增加了249元,五年中年均增长12.4%。

  除劳务收入之外,农牧民第一产业的收入也持续增加,一方面,近几年中央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给农牧民带来了实惠;另一方面,近几年我省农牧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趋于合理,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2000年的40%扩大到2005年的65%,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40%提高到56%,加之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使农牧业生产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2004年农牧民从第一产业得到的收入人均1141.08元,比2000年增加200.18元。

  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省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结构调整优化,也拉动了农牧民二三产业收入稳步增加。2004年农牧民二三产业收入人均228.76元,比2000年增加49.86元,占全年纯收入的11.41%。

  2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就是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领,坚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与激发农牧区内部活力相结合,加快农牧区经济发展与促进农牧区社会进步相结合,遵循客观规律与尊重农牧民意愿相结合,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加快发展农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确保实现农牧民增收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但农牧业基础薄弱,农牧区建设滞后,农牧民持续增收难度大是我们依然面临的一个基本省情。基于此,就要把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

  坚持搞好农田水利、人工草地、草场围栏、暖棚等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加快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提高安全饮用水的普及率。搞好农村电网延伸及送电进村入户工程,因地制宜地发展小水电、太阳能、沼气等替代能源。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和技术等级。完善农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设施,抓好广播电视、电话等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提高普遍服务水平。加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搞好示范引导,逐步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

  在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牧区社会服务体系。

  首先,高原冷凉气候的特色种植业布局现在已经形成,以海东地区为例,已形成马铃薯、油菜两大优势作物以及循化线椒、乐都长椒、紫皮大蒜等六大特色品牌。西宁、海北、海南等地都有自己特色优势农产品。所以,就要发挥我省种植业在全国的比较优势,做大马铃薯,做强油菜,做优中藏药材,推进制种业发展,稳步发展花卉、食用菌生产,扩大无公害绿色产品生产规模。抓好畜种、品种改良,加强设施畜牧业和生产基地建设,根据东部农业区、环湖地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个区域的不同特点,我省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稳步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草业。保护好江河湖泊水域的渔业资源,积极利用水库资源发展冷水养殖业。加强经济林、速生用材林建设,大力开发林下产业。

  以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为重点,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农畜产品加工、运输、营销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营组织。紧紧围绕牛羊肉加工、乳业、沙棘等保健品、马铃薯等农产品加工、中藏药、藏毯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提升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到2010年,全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将达到25%以上。积极发展订单农牧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连接关系。健全农畜产品科技 推广、质量标准、检疫检测和认证体系,加强农技、农资、农机、气象、农村牧区综合服务社等服务站点建设,增强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支持发展股份制、合作制、个体私营等各类农村牧区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完善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劳务输出已经成为我省农牧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这些劳务大军中的许多人只能从事最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甚少。 “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实施百万农牧民培训“阳光”工程,强化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牧民,提高创业能力。同时还要优化务工环境,疏通就业渠道,加强劳务输出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坚持季节性转移与长期转移相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工外出务工,促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有序流动。力争“十一五”期间培训农牧民100万人次,到2010年输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100万人次。

  “消除贫困、富民强省”是我省的两大历史任务之一。让广大农村牧区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过上温饱、乃至富足的生活任重而道远。所以要进一步组织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创新扶贫模式,抓好扶贫资金和各类资金的匹配使用,落实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等措施,搞好定点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和对口支援,做到扶贫规划、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科技服务、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到2010年,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记者/洛 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