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蒙古民族如何过春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16:32 内蒙古晨报 | |||||||||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李爱平) 一年一度的春节马上就要到了,这几天,城市和乡村年的味道愈来愈浓。 有谁知道蒙古民族是怎样过春节的?相信很多人均对此持沉默状。 不过您也别着急,1月14日,本报记者在对我区著名作家郭雨桥进行专访时了解到蒙
★腊月二十三祭灶 蒙古民族是在腊月二十三对一位传说中叫做灶神爷的人进行祭灶。 郭雨桥说,灶神爷是女的,她的娘家在天上,就是玉皇大帝。蒙古语叫灶王奶奶,她一年三百六十天都生活在牧民家,只有腊月二十三回娘家走一趟,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所作所为。主人家为了让她“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就拿最好吃的东西为她饯行,这就有了祭灶。 据了解,祭灶的一切事务必须在白天准备就绪,晚上星星出来后正式开始,人们把蒙古包打扫得干干净净,满地铺上白毡和栽绒。全家老小要穿上新衣,妇女们戴上亮闪闪的首饰和帽子。火撑的四个角上点上四盏酥油灯,男主人先用火镰击燃火种,把它递给女主人,女主人用它把火撑里早已架好的柴薪点燃,等火势起来以后,唱诗般地吟起《祭灶词》:“灶王奶奶您老人家,从今年的此时,到明年的今天,保佑我们家里人丁满,浩特牲畜满。不要有灾灾病病,不要有三长两短,老少长命百岁,个个健康平安……”念到相应的内容上,男主人便站起来,将骨头朝北,凹朝投进火中。其余成员都仿照他的做法,把手中的菜、饭、汤等各取少许,洒在火上,然后互换供品,再取再洒,使每人能把所有供品祭洒一遍。有的还把灶饭抹在火撑腿上,因为灶王奶奶喜欢多嘴多舌,给她嘴上抹画抹画,她就报喜不报忧了。 此时,有人用大勺子挖上酥油,一勺一勺地往上祭洒,灶火见了油,立刻噼噼啪啪燃烧起来,火苗窜出天窗老高,数十里可见。一家人对着大火三拜九叩,而后退回桌边,序次落座。每人盛一碗灶饭,先不吃,由男主人带头举起召福斗(别人手里也各有所执),带头念道:“生长的五谷的福气,奔跑的五畜的福气,呼瑞呼瑞!”他一边念,一边用双手举着召福斗,在头上顺时针旋转。别人也群起仿效,最后把召福斗放到神龛前面,这才开始吃灶饭——享受灶王奶奶的口福。 ★“无主的七天” 郭雨桥介绍说,灶王奶奶腊月二十三上天以后,除夕晚上才回来。这段时间人间没人管理,牧民称为“无主的七天”。前清时代在王府任职的大小官吏,这天都放了官假回家过年。如果谁要回不去,口福就会给他留到大年三十,就是死去的人,也要给他留一份。因为这不是一般的饭,它含有接续这一家族香火的意义。虽然它的实际代表不过是四条腿、三道箍的铁火撑,但蒙古人把它看得很神圣,认为它上面的火是“自古不熄的香烟,祖先热烈的呼吸。一年四季不让熄灭,游牧途中带在身边。”灶王奶奶不仅给一家人带来光明和幸福,还用她温暖的怀抱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养育成人。外族嫁过来的姑娘只要给灶王奶奶一磕头,就得把姑娘辫梳成媳妇头,成了家族的一员,再不能上娘家的坟了。 ★牧民过除夕 长城内外,漠南漠北,凡有蒙古人的地方,一律把正月叫白月,春节叫白节,蒙古语叫查干。 蒙古人怎样过除夕?郭雨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晚上,牧民家要煮一颗羊头,平常的日子,只有半截上盖子,没有下巴壳儿,以便稳稳放在全羊的脊背上面。除夕的羊头一定要煺了毛整煮。天明新旧交替的时分,全家人都换上新衣,户主把整羊头搬过来说:“旧的一年快过了,卸开羊头迎新年吧!”把羊头的上下两半扳开,嘴里填个饼子,额头涂上黄油,摆到神龛前面(有的地方供奉在院里禄马神台上),说明新年之门已经打开。全家人都出去,在院里燃起旺火,用圣饼、奶酪、黄油、香柏、白酒等进行“烟祭”。大人娃娃每人给自己放一个炮,还要给公羊放一个炮,公马放一个炮……阿拉善是我国的驼乡,此时,那里还要把公驼牵来,顺着太阳运转的方向(顺时针)绕烟祭的台子走三遭,往身上洒点儿酒,脖子上拴一条白哈达后把它放回群里,祝它在新的一年多多繁育仔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牧民很看重这个周而复始的一天,认为这天好了一年都好,主张一切从头开始,新年有个新面貌。郭雨桥说,烟祭结束以后,要把旺火上的火烬挖回家,点燃火撑上的新柴,火撑上的旧火要挖出去倒掉,这样一里一外需要两个人。包里那个人先问:“新火莅临了吗?”门外人就答:“莅临了,旧火启程了吗?”“启程了,现在举新火吧!”然后让长辈坐在上位,孩子们向他们一一叩头献哈达。长辈们摸着孩子的头,祝福他们,送些新年礼物,之后开始吃饭。羊头也是其中一项,这就是过新年。牧区有句俗语:无病算福,无债即富。以前的拖欠必须在除夕之前结清,不能拖到新年以后,这也是一切从头开始的意思。 蒙古人崇尚白色,认为白色主吉,含有高尚、祥瑞、圣洁、喜庆,甚至正真、坦诚种种褒意。郭雨桥告诉记者,到了春节这天,居住在大草原的牧民都要给蒙古包盖上白顶,包里铺上白毡,吊上白帘,奶桶、酒具之类都要涂上白色,或者挂个白布条儿。初一拜年的时候,要穿白袍,骑白马,怀揣鼻烟壶,腰掖白哈达,见人先问好,入包尝鲜奶。天随人意,这时的蒙古高原也常常冰天雪地,皑皑一片。 ★大年初一“踩福路” 郭雨桥告诉记者,大年初一开始,每家牧民的桌子上都要摆上四个盘子:两盘篦形馓子,叠垛七层,上放糖果,这是吃盘。另两盘是模子脱的圆饼,也是七层,顶上放两或四枚红枣,这是看盘,看盘顾名思义就是准看不准吃的。大年初一,蒙古人讲究出门,名曰“踩福路”,是指按某个吉利方向,到附近亲朋好友家骑马拜年,开启一年出门行走的祥瑞,蒙语称为“木日嘎日呼”,是一种含有吉祥意味的说法。 踩福路的人都争一个早字,往往天还没亮,就听见銮铃哗哗地响,有马蹄伴随着的歌声由远而近,那就是踩福路的人来了。孩子们赶紧迎出来:“阿穆尔(祥和)?”深深行一个半跪礼,着狗、拴马、帮着背褡裢…… 客人进家先向端坐正面的老者问“新年好”,老者摊开右手:“好好,你们全家过年好?”客人如系晚辈,要向长者叩三头,交换哈达和鼻烟壶,如系同辈只交换哈达和鼻烟壶,叩头就免了,之后上炕落座。这家媳妇过来给你尝奶、端茶,这就是尝新茶。里面撒几颗炒米,数粒奶酪,倒得也不满,客人接过茶碗,礼节性地喝几口放到桌上。媳妇就把看盘端来,但你千万不能吃,只能从顶上取枚红枣,抠下三小片,向天扔一片,向地扔一片,向自己嘴里扔一片,再把剩下的大半个红枣放回原处,搁在桌子上。 郭雨桥说,这个时候,客人下地说声“盘子”,媳妇就取来一只盘子,里面多少放点儿奶食糖果之类,忌空盘。客人接过,按三、二、一的层次在里面放六个饼子,顶上放两枚红枣,让主人尝鲜奶,说声“扎,新年的德额吉”,连盘子放在桌上。主人把上面的枣尝一尝,交给媳妇收起来。客人又从褡裢里取出六个饼子,放在另一盘里,顶上放两块糖说:“扎,孩子们的份儿!”这家最小的孩子便跑来,半跪行礼接过盘子去了。 这套礼路走过,客人二次上炕,稳稳坐了喝茶。媳妇把茶碗要过,倒出刚才的冷茶,放上炒米、酪蛋、酥油、饼子,满满一碗端给客人。客人不够,可以随意从吃盘里补充,但不能触动看盘。如此吃喝一顿,主人又敬上酒来,一次三杯,起码三次,这是新年三杯,进门三杯、新火三杯,名堂很多,都得要你喝。郭雨桥说,客人就是再无酒量新年三杯酒也得喝下去。如此九杯过后,才操起乐器放开歌喉,主客打成一片,欢歌酣饮。 ★后记 采访结束后记者了解到,每年正月初七夜,蒙古族牧民要祭北斗七星,因其礼节规格较小,故俗称过小年。如果说春节祭灶是序幕,除夕是高潮,那么初七便是尾声了。 愿大家春节快乐!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