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晚报:文化药方是否能医治春运综合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18:00 辽沈晚报 | |||||||||
每年的春运,充斥的都是兴奋与期冀、喧嚣与烦躁,以至于无法界定在春运上演的究竟是喜剧,悲剧抑或闹剧?但不论剧种如何,美国萨克斯演奏家凯利金的一曲《回家》,完全有理由作为“背景音乐”,它悠扬且感伤,但诠释的却是春运的不变的主题:回家,回家!尽快挤上车回家过年! 据铁道部春运办公室日前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春运铁路将发送旅客1.44亿人次,
为什么回家这么难?有人总结出很多原因,比如火车与飞机的涨价、票贩子对车票的垄断、车次与航班数量少等等。的确,春运期间,票价上涨让有些人回不起家,而那些回得起家的人又因车票难买而找不到家门。焦躁不安再所难免,至于那些为回家慌不择路的人,他们可能会与某些见利忘义的交通工具“邂逅”,从而让春运期间的各种悲剧也成为了常态。 问题是,为解决春运难题,不可能去扩建机场,增修铁路干线,或者把高速路的10排车道扩为20排车道,因为春运也只是交通运输“战时”的特殊现象而已。那么,每逢春运,过度地渲染票贩子们的“破坏力”也没太多必要。要知道,在春运时期,把票贩子们集中抓起来宣判一下,春运也无法能达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境界的! 春运,已不是简单的“我这张旧船票,能否搭上你的客船”问题了,我们应该探讨的是,回家的人被乡情与亲情彻底征服时,春运已经情不自禁地喝下了春节“藏好的毒”了! 春运难题,表面上反应在交通资源的短缺,交通运输部门与旅客之间供不应求的关系上。可最根本的是,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它在客观上以独特的方式影响到政治与经济生活。倦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动物如此,更何况人呢?因此,游子返乡那就是为过年,过年是为团聚!当然,为团聚而掏腰包的旅客们,他们同时为交通部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民俗文化完全可以创造价值,成为重要经济现象,但它要成为沉重的社会负担时,这未免得不偿失。“五一”或“十一”长假,被人冠之为“黄金周”,这样的长假也会造成“交通运输阻塞”之类的问题,可“黄金周”与中国人传统春节比起来,显然还缺少感召力,这大概也是“黄金周”让人津津乐道,而穿越春节的春运让人头疼原因! 因此,认定春节这个民俗文化是春运难题的始作甬者,那么不妨尝试着站在文化的角度上去解决春运难题。有些城市想了一些办法,如让民工提前返乡,或把民工父母接到城里过年等等……春运大军里除了民工,学生及知识分子也是主要部分,这个群体如何过春节?网络时代,能不能通过视频团聚,或亲属网络群聊的方式,改变传统过节方式?如果移风易俗能成为时尚,岂不既尊重了传统民俗,又缓解了年复一年的春运压力? 郝洪军/文 相关专题:2006年春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