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卖大米说新农村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01:18 杭州日报

  本报评论员 裘小桦

  挂职到河南兰考的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带领农民成立经济合作社,种出了无公害大米,并带着农民到北京卖大米,一个星期才卖了100多斤。消息让不少人“激动”,有说教授不懂市场经济,卖大米是职业错位,是个人英雄主义;有说吃不吃无公害大米无所谓就是不要挂着教授生产的牌子;还有说市场的信任透支了,对“绿色”怀疑才是根本原因
;也有的干脆鼓掌喝倒彩,祝贺教授卖不动大米,说一个成熟的市场化环境是不相信名流效应的——这都是上个星期的事情了。

  昨天,确切地说是一月十五日,何教授召开的一个非正式新闻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就不同了,几周前从兰考拉进北京的十吨无公害大米已经销售告罄,另外十吨大米正在加急运输途中。从卖不出去,到打开销路,好像也没有太多的曲折,就是在听取了大家的指点之后,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大米协会卖米领导小组”,由盲动改为有组织的销售,业绩就上去了。其中,为农民的利益而坚持,应该是取得初步进展的关键。

  在这里,没有批驳任何人的意思,对现有市场对农产品是否公正也没有研究,感兴趣的是教授挂职农村,进行“新乡村建设”实验——搞经济合作,把分散的小农经济组织起来,并通过合作社这个集体,统购统销,最终改善农民生计。这应该是教授卖大米的实质吧?或者说更愿意把这一点当做整个事情的意义所在。因为在中国近代,就有不少有志之士为新农村建设做过多种尝试。

  2005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又增收了,但与当年产需比较仍有较大缺口——按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的说法,2005年粮食产量是9600亿斤,而2006年粮食消费9900亿斤,缺口竟有300亿斤以上。好了,一边是粮食生产需大于供,一边是农民种植的粮食找不到合适的市场,问题在哪里?

  新农村建设,有很多事情要做,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普及初级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改善农民住房条件……而帮助农民把自己的产品销出去,提高收入,恐怕是最根本的。所以,农大教授不但要培训农民种植无公害大米,还要帮他们销售。这种身体力行加入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是,全国就兰考生产无公害大米吗?其他农村种植了绿色植物,没有销路怎么办?也要每一位培训他们的老师为他们打开销路吗?所以,教授卖大米只是初级阶段所为,最要紧的是不但要改变农民世世代代传统的耕作方式,还要改变他们的经营理念,让他们自己找到市场,这才是“授人以渔”,让农民富裕起来的上策。(杭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