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知名企业助困捐了15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07:14 今日早报

  

  1月5日,河南省开封市当地媒体的一则消息称,截至1月4日,开封市知名旅游品牌清明上河园在本地开展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中,除向市救灾办捐赠衣服若干外,捐赠现金仅15元。作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经济组织”,清明上河园此举被认为“对贫困群众缺乏爱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消息在当地引起震动。在有关人士眼中,此事已被视为企业与社会
在捐助与慈善事业上的一次摩擦,其背后是中国慈善事业欠发达背景下的一系列捐赠潜规则。

  回放

  龙头企业捐15元助困

  1月5日早晨,开封市旅游龙头企业清明上河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明上河园)职工曹好学打开自家订阅的报纸,发现了一则醒目的消息:《清明上河园15元捐款说明了什么》。

  报道称,据开封市救灾办统计,自该市开展向贫困群众献爱心活动以来,截至1月4日下午,该市的龙头旅游企业清明上河园,除向市救灾办捐赠衣服若干件外,捐赠现金仅为15元,还不到该公园的一张门票钱。报道同时援引一些受访者的评论,认为清明上河园在旅游黄金周期间门庭若市,效益不错,该园工作人员收入也较高,向贫困群众献爱心只拿出15元,让人感到不可理解。

  争议

  企业只捐15元太小气

  “我一看就呆了,当时不知道单位捐款的详细情况,我心想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感觉很丢人。”曹好学回忆说。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很多开封市民。1月15日,在清明上河园门口等客的出租车司机白勇对记者说:“清明上河园效益在开封旅游行业里是最好的,一天游客两三千人,门票也不便宜,怎么捐钱会这么小气?”而一位在政府工作的读者则对记者说,听说这件事后,他感觉很气愤,甚至“不打算再去清明上河园游玩了”。

  捐15元也代表了爱心

  “退一步讲,就算只捐了15元,难道代表的就不是爱心?”在对捐款数额提出疑义之外,清明上河园职工对爱心捐款的性质也发出了质疑。

  清明上河园工团负责人金瑾专门查看了民政部发布的《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其第四条规定“救灾和捐赠应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和变相摊派”。“这说明捐赠本质上具有自愿性,应是企业的一种自愿行为,把捐赠视为企业必须做的,并把捐款多少当成衡量捐助者是否具有爱心的标准,这是捐赠办法的精神吗?”

  不捐没有法律来制裁你

  金瑾的质疑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声音。与此事相关的另一个背景是,中国的企业捐助积极性总体一直不高。2005年底,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陈新年对媒体透露说,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在这种‘国情’之下,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企事业单位捐赠的特定潜规则,其核心就是摊派。”1月16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国企经理人对记者说。

  “如果你每次都不捐款,没有法律可以制裁你,但你跟领导和方方面面关系处起来就很难,企业就很难争取一些利益。”这位经理人说,这也是捐赠已经成为一些较大企业运营成本的原因之一。

  该企业去年捐款超过万元

  据了解,清明上河园不仅在河南,在国内旅游界也拥有一定知名度,2005年游客流量达74万人次,门票收入2200多万元。如此大的家业,15元捐款如何拿得出手,成了获悉此事者的一致责问。一时间,这家国家4A级景区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但1月16日,记者与清明上河园管理层取得联系后,却听到了另外一种说法。“事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如果截至1月4日,我们在从去年10月开始的为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中捐的不是15元,而是2427元,衣服933件。2005年,我们已经为社会捐款5次,包括1月向地震海啸灾区和为开封市大兴办事处辖区群众捐款,5月助残献爱心捐款,其中海啸捐了9347元,助残和向办事处捐了3000多元。”该园工团负责人金瑾拿出了该园历次捐款的单据和员工捐献表说。

  只捐15元这数字从何而来

  而15元的数字从何而来呢?金瑾说,去年11月8日,开封市救灾办发出通知,号召各单位为受灾群众捐款捐物,公司考虑到上半年职工为地震海啸灾区捐献现金较多,决定这次捐助以实物为主,共向救灾办捐赠衣物520件,其中3名员工没有衣物,每人捐了5元钱表示爱心,此笔钱物被及时送到了救灾办。

  曹好学是3位捐献现金的员工之一。在保卫处工作的他对记者说:“公司每次捐款,名单都贴在办公楼入口处,大家都捐了,但我刚来工作半年,没有多余的冬衣,就捐了5元钱。”

  “这一次确实是捐了15元钱和520件衣服,但紧接着,12月,开封市直机关工委和救灾办再次发出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的通知,公司非常重视,参照机关事业单位标准号召捐款,又捐出2412元,衣服413件。说我们只捐15元,这样的说法是否太片面?”金瑾说。

  说法

  企业:以效益为最高目的

  1月6日,清明上河园就捐款问题向有关部门发出要求核实澄清的公开信,据了解,此事正由开封市出面协商解决。清明上河园总经理周旭东称,公司的名誉已经受到了损害,因此不排除诉诸法律的可能。但由于种种原因,截至记者发稿时,事件尚未获进展。

  尽管事件是由一则报道引起,但在有关人士眼中,此次15元捐助事件实际上是企业与社会之间在慈善捐助问题上的一次摩擦。“企业是以效益为最高目的的,对于回报不很高的投入,它考虑的就少;而社会和政府,则希望企业捐的钱越多越好,尤其是那些效益比较好的。在社会总的捐赠量还不够多的情况下,企业和社会在这方面的摩擦是一定的。”1月16日,开封市一位私营企业主对记者说。

  救灾办:只捐15元太遗憾

  开封市救灾办负责人表示,向贫困群众献爱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特别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经济组织更应当带头。这位负责人对清明上河园“只捐15元表示遗憾”。这位负责人介绍了近年来开封市的捐赠情况,“一直是市直机关捐的比较多,企业和个人比较少”。对其原因,他认为开封市慈善机构不完善,至今还没有慈善协会是一方面,企业的责任感缺乏,捐款不积极主动是更主要的。在其出示的此次捐助详表上,除去清明上河园之外,捐助金额在100元以内的企事业单位还有8家。“基本上,捐款一到账,马上就被拨出去用了,社会募集的总体救灾捐款比较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效益好的企业捐出更多的善款成为理所应当。而这种厚望一旦与企业捐助“不相符”,势必引发争议。

  思考

  中国慈善引导还是施压

  清明上河园捐助风波触动了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软肋,即在社会总体捐赠数额较低、慈善意识与慈善环境有待提高的整体环境下,如何才能引导企业与富人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郑州市一位参与慈善事业的民政官员曾对记者这样说:“目前国内法律不像欧美国家对慈善捐助给予较大额度的免税待遇,国内慈善公益组织影响力不够,民间组织不够发达,另一方面,对于善款能否善用的担忧也使一些企业和个人出现犹豫。”

  “近几年来,企业已经为社会捐款30多万元,但换来的直接回报,只是捐款的那一部分数额可以划入成本,不收取税费。”清明上河园总经理周旭东向记者说。

  “在中国国情下,对企业或者个人捐助多少,只作道德上的追问显然是不合适的。”郑州市一位民政官员对记者说。而在这种情况下,花费较长时间培育长期性的慈善环境,从制度上引导企业更主动地投入慈善事业,还是通过各种方式施加压力,满足于数字上的直接获益,成为慈善事业的两条可选择道路。但毫无疑问的是,两者的区别是巨大的,用这位官员的话说:“创造环境,还是直接施压,这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据郑州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