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引起热烈反响委员热议“网络同居”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09:02 上海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 蔡玲玲 张彩平)“‘网上人家’和‘第九城市’两家虚拟网络社区的‘网络同居’人数分别达到43720人和39342人,家庭总数超过5000家。”马春雷昨天在上海市政协大会的发言引起委员们的热烈反响和讨论。

  顾晓鸣委员建专门机构研究网络文化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委员在听了大会发言后表示,马春雷委员提出的网络环境中的青少年成长问题值得关注,这些现象在青年中已经非常广泛和普遍,可是在传统社会管理领域却还缺乏有效对策。

  顾晓鸣认为,要深入研究网络文化与哲学,研究网络传播的特殊方式。“现在我们对网络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所以新现象层出不穷,我们总是被动应付。”他说,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从哲理高度来全面研究网络文化。

  张静委员应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政协委员、上海市妇联副主席张静也表示,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成长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诸如网络同居这样的新问题,则需要全靠全社会共同来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在进行网络普及过程中,要加强网德教育。”张静认为,要在网上建立主流价值取向,对灰色地带进行约束。

  张新华委员对网络世界进行综合管理

  “网络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尽管它是虚拟的,但却可能在现实社会引起对应。”市政协委员张新华指出,不良的网络行为很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应加强对网络世界的法律监管。

  张新华委员指出,目前网络已经产生了网络金融诈骗、网络犯罪教唆甚至是跨国犯罪等行为,但对网络的监管还主要停留在技术监管的层面,而仅仅通过技术根本无法完全“封杀”不健康的网络行为和网络犯罪等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为,可以通过网络扩大影响,有时远远超出我们的估计,并且会在现实中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甚至是行为,因此应该对网络世界进行综合治理,既包括法律监管,也包括网络道德规范。”张新华委员说。

  ■声音

  网络同居要实名登记

  市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汉龙认为,网站也应该和电视、电影、游戏一样采取分级制度。对网络同居这样的网站,不妨设立会员许可,设定年龄限制,通过实名制进行登记。

  “但我们不妨以一种平淡、成熟的心态来看待这个问题,很多参与者也未必是真正热衷,只是随着这股热潮,跟风注册一下,”卢汉龙认为。

  不过,卢汉龙也有他的担忧。“虚拟世界可以玩世不恭,就怕年轻人把这种玩世不恭带到现实生活中来。”

  (记者顾盈华)

  虚拟游戏影响价值观

  “我觉得更多的人把‘网络同居’、‘裸聊’等行为当作游戏来玩,但对人的意识形态的确有非常大的影响”。政协委员、黄浦区副区长沈祖炜表示这种价值观不会成为主流。

  委员当中,沈祖炜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比较乐观:图新鲜,也就一段时间而已。他表示,很难从道德上来严格界定“网络同居”等新行为,“作为一个有价值判断的青年人,一般也不会沉迷,所以我认为不会成为普遍的社会病”。但是沈祖炜称,在持有宽容态度的同时,关注、教育、引导是必要的。

  (记者陈敏华)

  创造好作品引导青少年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处副处长薛彬表示,“网络同居”是个网上游戏,如果对青少年产生影响,也不能把它完全归罪于网络。

  “不要把教育的机会拱手相让给虚拟社会。”薛彬担心的是,当青少年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现实社会能给予什么。她希望各类宣传媒体和文化人能够多创造一些好的素材和作品,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记者汤琦琳)

  ■调查

  两成青年日上网8小时以上

  本报讯(记者郭颖)本报委托专业调查机构InsightCN(www.insightcn.com)面向1034名20至35岁的青年所作的调查显示:24.8%的青年每天上网时间在8小时以上。

  调查表明:30.9%的受访者每天上网5-8小时,还有24.8%的受访者每天上网时间在8小时以上。76.3%的受访者承认已经对网络产生依赖,其中42.9%受访者表示对网络非常、极度依赖,还有4.4%受访者甚至表示“离开网络就没法生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