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心帮民富齐心奔小康:记一面坡长营村党支书张秀林 (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09:22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郭铭华

  张秀林是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党支部书记。30年来,他带领村民们搞副业、投资办厂,使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近亿元,流动资金500万元。张秀林认为,作为一名村干部,党员的先进性就要体现在一心一意带领大伙儿共同致富奔小康上。

  闯出一条运输致富路

  1973年,张秀林23岁,尚志县一面坡公社把他调到长营大队任党支部书记。那时,长营村是全公社有名的“三靠村”———“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村上还欠着17万元的饥荒。这些债压在全村人身上,连吃饭都成问题。刚当支部书记那会儿,张秀林天天都在想,怎样才能让村民们填饱肚子。以前他脑袋一沾枕头就打呼噜,那段时间却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咱是党员,既然当上村支部书记,就不能让全村老少爷们寒心,就一定得带领大家闯出一条活路来。

  想归想,做归做,动起真格的,困难就大了。人多地少,一直是让长营村老百姓头疼的事。在人均不足1.5亩的耕地上刨食的农民,拼死拼活干上一年,也不够糊口的。光靠地吃饭是不行了。怎么办?一天,他看到村里“趴窝”的“东方红”,灵机一动,对了,搞副业,跑运输,挣外财。

  张秀林试着把搞运输的想法和几位村干部说了,得到大家赞成。第二天,几个村干部凑了600元钱,把“趴窝”的拖拉机修好了。张秀林马上和两个司机把车开进了山。北方的冬天,零下三十几度。在山上的那些日子,张秀林带领干部们吃了一冬天的窝头和土豆,却为村里挣回了一万八千元钱。回村那天,乡亲们像迎接凯旋的英雄一样欢迎他们。第二年,他们用挣来的钱又买了一台机车,收入也跟着翻了一番。打那以后,长营村尝到了靠运输致富的甜头。几年间,相继组建了运输队,外债还上了不说,账面上还有了六位数的存款。

  不忘大家共同致富

  村上运输队建起来后,又有一些农民也想搞运输,但他们一没钱,二没技术,三没有胆量。为了引导他们,张秀林带头先买了“宁波车”,搞起了运输,不到一年就挣回了买车的本钱。他的做法十分奏效,转过年,村上就有许多家要买车。

  现在,长营村运输户已增加到66户。为了加强对这些运输户的管理,村里决定把全村66户运输户组织在一起,成立了运输协会,张秀林当会长,实行统一配货,统一结算服务。这一做法极大地方便了运输户,也给长营村的个体运输业注入了勃勃生机。从那以后,张秀林忙协调、忙指挥,修车、抬车、拖车。鸡西、辽宁、山东、上海、内蒙,一干就是几天、十几天。无论冬夏,无论谁家,只要车有问题,第一个找的就是张秀林。他到场了,大家心中就有了底儿。

  带领乡亲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经过13年的艰苦奋斗,长营村家底逐渐厚实起来了。然而,从贫困中走过来的他们却没有满足,想方设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1986年,借农村改革试验之机,张秀林倡导用村里多年积累成立合作基金会,为农户解决资金问题。

  为了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劲,1993年,张秀林和支委们研究决定,在辽宁营口鲅鱼圈经济开发区投资20万元买下了一处500多平方米的厂房和几千平方米的厂区,先后办起了冰点厂、植物油厂、饮品厂。现在,这处厂房仅房产一项就可增值100多万元。张秀林还带领他们的工程车队,通过承包公路修建工程,每年为村里挣回200多万元。

  企业搞好了,集体收入增加了,他们又把这些钱回补到发展农业生产上。长营村是一面坡镇的镇内村,地少人多。地不够种,怎么办?张秀林又想了一招———填坑造田。1994年,长营村开始利用废弃地填坑造田。先后用了11年时间,共投资360万元,动用土方350万立方米,8万多个劳动日,填造了1280亩水稻田,等于又增加一个长营村的耕地面积。2001年,他们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种子公司、东北农大合作,同时聘请农大3名教授成立了哈尔滨长营水稻高新技术研究所,把这片地全部种植优质稻,作为种子基地,年可生产水稻良种50多万公斤,集体年纯收入达到了100多万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