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再现辉煌———无锡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五年历程回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09:31 无锡日报

  本报记者郑慧陆元钢

  2004年3月,江苏省政府委托省建设厅、文化厅组织专家对无锡市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专家论证。一位受到邀请的著名文保专家得悉此事不由“为之一笑”,其理由是,一个曾遭文保界非议的城市,还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

  然而,当这位专家到无锡实地考察后,却“为之一惊”牶无锡居然留下了这么多历史文化遗产,可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听了无锡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介绍之后,这位专家最终“为之一喜”。他感叹,无锡为了完成这个城市梦想,已经付出了如此艰辛的努力。这位专家叫做潘谷西,这个以他为主角的“故事”,几乎成为无锡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五年历程的一个生动“缩影”,从中不难感受到这个城市正在因此而发生的惊人之变。

  从“屡受挫折”到“与自己赛跑”

  A

  对于长期以来的无锡文物保护,原无锡市文化局的一位老局长、一位资深文物专家有过一句“经典”概括:屡受挫折。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相比,文化成了严重的“短腿”。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例子就是,当无锡几乎“横扫”所有与城市实力相关的奖项与头衔之时,却惟独与“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失之交臂。当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数量已经超过100个,无锡甚至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都未“沾边”。

  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仅是一个荣誉,它是一座城市历史印记、荣誉和个性的综合体现。

  不难想像,一座没有辉煌历史的城市,一座没有优秀文化传承的城市,一座不能汲取先人精华的城市,就像现代化河流之上的浮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舞台,又能有多大的地位和作为?尽管只是一个区区“省级”的称号,无锡开始掂量出了其中的深沉价值。

  2001年4月7日,这是一个在无锡历史上值得记载的日子。这一天,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召开“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争创历史文化名城”专题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正是这次会议,使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无锡“审时度势”之后迈出的坚实步履。在一份当年的专题会议纪要中明确写道:

  “通过争创历史文化名城,有利于内聚人心,外树形象,进一步增强无锡人民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有利于提高无锡的城市地位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此时,江苏省已经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而无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家当”只有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准意义上的历史街区数量则为“零”,几乎就是一个“没有年轮”的城市。站在空荡荡的起跑线上,无锡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与自己较劲的“赛跑”。

  B

  一场“认识自己”的持久“战役”

  客观上讲,历史文化名城是不能创建的,它更多的是需要历史文化遗存的呈现,讲究的是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率、修复率和利用率。正是如此,许多历史文化遗存遭受破坏的无锡,在“赛跑”的起步阶段就充满了艰难和坎坷。

  障碍牞首先是来自人们的思想认识,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将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一些古建筑和历史街区,当作现代城市进程中的“包袱”。要在短期内统一人们的思想,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于是,依法加大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力度,便提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此背景下,《无锡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无锡城镇组团文物保护规划》、《无锡市历史街区保护办法》等一批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文保界人士的腰直了,理壮了,鸿山越国贵族墓、钱钟书故居、阿炳故居、北仓门蚕茧仓库等一大批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在规划图的红线里,在打桩机的轰鸣中得以保留或重生。

  障碍,其次来自对申报“资本”的模糊。为了摸清“家底”,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文物普查活动,让众多历史街区和地面文物“浮出水面”,其中尤以近现代工商业史迹、名人宅第、近现代优秀建筑和历史街区占多数。如荣巷近代建筑群、惠山古镇祠堂群等,无锡“殷实”的家底始露端倪。

  与此同时,在文物普查、考证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我市先后编制上报了全国、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材料,各级文保单位成批增加。目前我市已批准公布的各级文保单位已达342处,其中国保和省保单位总数已从全省第9位升为江苏省省辖市中的第三位,仅次于南京和苏州,成为居全省前列的文物大市。

  在五年的征程中,我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及时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了标志牌、说明牌,建档工作也有序进行,为文物的依法保护和科学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文物修缮工作也得到了加强,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总方针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无锡先后投巨资修缮了薛福成故居建筑群、二泉书院旧址、钱钟书故居、泰伯墓等一大批文保单位。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我市用于保护和修复文物保护单位的资金已达4亿多元。同时,文物部门还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修缮文保单位,如中国银行旧址、锡金钱丝两业会所、无锡县商会旧址等,“各界参与,形成合力”成为一时风气之先。

  这是一场艰苦异常的“赛跑”,而且还是一场持久“战役”,它以五年的时间让这个城市观照自身,从来没有这样清晰地“认识”了自己。

  2005年5月,当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见到无锡的变化之后不由感叹:

  一些已经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不知珍惜甚至恶性开发,若干年后事实上已经丧失了名城的意义。而无锡虽然尚未跻身这个行列,但是它的真诚姿态和扎实努力使其在这个申报的过程中,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历史文化名城。

  C

  让历史遗产成为“城市动力”

  张德勤的“预言”在2005年12月31日这一天终于成真,无锡终于将“姗姗来迟”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揽入怀中”。就在同一个月,受聘成为无锡市城乡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的罗哲文在无锡畅谈“文化兴市”的话题,这位中国古建筑保护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保护首席专家不无真诚地指出,无锡已经具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应该“抓紧申报”。同时受聘为该咨询委员会专家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则认为:把历史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并上升到城市战略的高度作全盘的考虑“十分必要”。无独有偶,阮仪三也积极建议无锡尽快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遗产。

  与这些权威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的是,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在2005年3月的一份名为《显吴地文化之蕴,扬山水名城之名》的调研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要建成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再用2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已经如期“加冕”,它的公布之日,也成为无锡对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之始”,而寻求一种历史文化的个性定位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当务之急。

  从素有“勾吴古都”、“春申封邑”、“江南名城”之称的无锡,到如今被认为是吴文化发源地、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乡镇企业发轫地的无锡,这个城市所经历的“提升”与“飞跃”有目共睹。而今后一个时期,无锡文物也将以彰显山水名城为主线,以“三大发源地”为抓手,以民族工商业为重点,以江南水乡、古运河为背景,以名人、名居、名园、名建筑、名古迹等为重要内容,抢救、挖掘、保护、利用一批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无锡文物四大品牌系列。

  名地系列包括建设阖闾城、彭祖墩遗址公园、鸿山遗址公园等,建立吴文化博物馆,建成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建立乡镇企业博物馆;名镇系列则结合古运河、环太湖整治,充分发挥和利用沿河、沿湖的历史遗存,修复惠山古镇、荡口古镇、玉祁古镇、严家桥古镇、清名桥水弄堂,凸现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名居系列则将进一步重视薛福成故居、钱钟书故居、秦邦宪故居等已修复故居的利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金牌”景区,同时进一步推进阿炳故居、薛暮桥故居、孙冶芳故居、荣德生故居、陆定一故居、顾宪成故居等一批名人故居的修复,加快启动小娄巷历史街区的修复;而名遗系列则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建立中国泥人博物馆、中国紫砂博物馆、锡剧博物馆,建立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开展锡绣、剪纸、竹编竹刻等保护工作。

  “我们一直有一个设想,以后漫步在无锡,一个个充满历史底蕴、有丰富内涵的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历史街区和文化遗存会不时呈现于眼帘,使我们这座江南古城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一位接受采访的市文化局官员给记者“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图景,“而这样一个设想,应该不会太遥远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