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民靠民:城市发展永恒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09:32 解放日报

  

为民靠民:城市发展永恒理念

  站在“十一五”发展的起跑线上,审时度势看上海,上海进入了一个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刻。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一致认为,“十一五”期间,上海
要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必须牢牢把握一个关键,就是坚持惠及广大群众的发展理念,促进城市和谐安康。

  和谐发展 惠及群众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惠及广大群众的发展理念,促进城市和谐安康”。代表、委员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导向和核心理念。

  据本市一项抽样调查表明, 80%以上市民对近 5年生活基本满意。在回顾总结“十五”成绩的同时,许多代表、委员对未来发展有着更清醒的认识:上海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十一五”既是上海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国家战略叠加的发展机遇期,又是高起点发展难度加大和各种矛盾问题交织的严峻挑战期。关键时刻,我们更需要增强忧患意识。

  余源培委员说得形象:从上海城市自身发展看,就像是高速飞行的飞机经受不了鸟的撞击一样,上海必须清醒认识以面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

  彭镇秋代表认为,我们面临的危机,既有因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对城市资源、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的严峻挑战,也有因收入差距拉大而孕育的各种社会问题,以及突发性灾害可能演变的社会危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惠及广大群众的发展理念,以和谐发展来构建和谐社会。

  上海的发展,需要民众的智慧和全社会的合力。许吉鸣代表指出,这种智慧和合力只有人际关系和谐才能产生。她提出,上海要努力培育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构建各阶层人群团结合作、和谐相处的局面,让改革开放的成果为广大市民共享。许多代表、委员认为,要形成这样的社会局面,社会应该特别关注老年人,郊区农民,失业、下岗、残疾人,以及外来民工群体,让他们得到更多的社会帮助和关爱。

  投资于民 激发活力

  “十一五”期间,上海将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代表、委员指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确保公益、促进均衡、注重内涵、激发活力十分重要,应加强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作用,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来自民进上海市委的一项提案分析,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突出,在 10.7万高技能人才中,年龄结构老化, 46— 60岁人员占 33%,而达到大学程度的仅 14.3%。委员们建议,完善类型结构,协调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构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层次的“金字塔”型职业教育体系;率先建立和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探索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增长点。

  提高基本医疗的均衡化和可及性。一些代表、委员表示,推进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改善郊区基本卫生条件,促进三级医院与郊区医院的合作,提高郊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十分重要,这将缓解郊区部分群众看病难问题。随着城市文明进步与发展,健康的概念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发生重大改变。据近年来上海卫生部门的资料显示,各类精神疾病患者约有 20万人,登记在册的约 9万余人;而需要精神卫生服务的,包括多种因素造成的心理和生理障碍者,估计为 50万至 75万人。来自民进上海市委的一项提案呼吁,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必须重视心理健康。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祝?珠委员指出,长期以来,由于投入少,街道(乡镇)图书馆无法满足读者需求。据不完全统计, 2004年约有 30余家街道(乡镇)图书馆无一分购买经费,全市 215个街道(乡镇)图书馆平均每个馆的购书经费为 1.92万元,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她呼吁,政府重视和加快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同时动员全社会来关心支持公共图书馆,鼓励和吸引社会和个人出资举办公益性公共图书馆。

  夯实基础 便民利民

  完善“一门式”服务方式,推进电子社区建设,到 2010年受理项目一次办结率达到 80%……《纲要(草案)》描绘的构建和谐社区与和谐村镇的蓝图,引起了与会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大家感到,社区、村镇是社会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做实社区、村镇。

  倪炳生代表提出,做实社区,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应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民间组织、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公益组织的积极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李国弟代表提出,社会组织要前进一步,在社区中发挥主体性的服务功能和治理作用;行政组织退后一步,改变全能型、行政化。通过政府加快职能转移,购买服务、委托管理,建立对社团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等,促进社区治理结构优化。

  一些代表、委员分析指出,当今,独门独户的住宅样式破坏了邻里交往,城市改造出现大规模动迁和社区公共场所的缺乏,瓦解了原有的公共生活,社会团体的发育迟缓减少了人们的社区交往。构建和谐社会,社区建设应更多地创造让社区群众能够彼此关心和友爱的联系渠道和制度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 2006年上海将新增 50万个就业岗位。冯玉萍代表提出,当前一部分失业人群中出现的“宁要保住低保的位置也不要就业岗位”的现象应引起重视,要大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拓展培训领域,重视面向郊区农民和青年失业人员。

  平安建设同样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蔡蕊红代表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控网建设,全面推进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她指出:因标准模糊导致部分执法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建议应在食品安全的产供销各个环节制定明确标准,用标准堵住不安全的源头。来自市妇联的一项提案建议,建立市民安全体验馆,通过体验式的学习,开展对市民,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识及抗灾防护能力教育和培养。

  

为民靠民:城市发展永恒理念

  建言“十一五”

  连日来,人大代表认真审议上海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等报告。·郭天中摄·

  本报记者 洪梅芬 栾吟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